-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银川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属于重度缺水型城市。2022年底入选全国首批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后,银川市始终坚持把再生水循环利用作为破解水资源紧缺、缓解供需矛盾,进一步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共治的重要抓手,按照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思路,创新模式,先行先试,以项目提高再生水供给能力,以制度增加再生水竞争力,成立了试点工作建设领导小组,印发《银川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创建“污水厂-人工湿地-调蓄库塘-用户”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模式,推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设,再生水日益成为银川市“第二水源”。
机制创新,让再生水成为“香饽饽”。2023年银川市用水指标较2022年减少10.5%,其中黄河水18.446亿立方米,较2022年减少2.443亿立方米,深度依赖黄河水与用水指标约束趋紧的矛盾亟待解决,激活再生水“第二水源”功能,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成为解决“水之困”问题的重中之重。但是再生水与自来水相比在价格、质量方面都不具有优势,企业对使用再生水缺乏积极性,制约着再生水的使用。为突破此“瓶颈”,银川市出台《银川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银川市城市供水节水条例》《银川市节约用水奖补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编制《银川市再生水利用规划》,修订《银川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体系,对利用非常规水的工业企业实施奖补,设置节水建设奖,鼓励取用水户和社会第三方实施节水技改或投资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在经济上,制定再生水利用企业的扶持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出台相关补贴政策,降低再生水企业的运营成本,扩大再生水利用途径。在规划上,明确全市再生水优先应用于生态补水,维持河湖基本生态流量,其次回用于工业生产、城市杂用等。制定《银川市再生水置换收储交易管理办法》,鼓励和促进再生水利用,解决再生水置换黄河水的认定条件、程序、收益分配等问题。此外,成立银川市再生水开发利用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再生水设施投融资、建设运营和推广利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推进再生水循环利用市场化、稳定化。通过一系列提高再生水市场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打通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通道,打造了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支撑有力的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银川路径”。
模式创新,因地制宜利用再生水。按照就近利用、优水优用、分质用水的思路,结合全市污水处理厂现状、类型、分布,统筹区域生态补水、工业、市政杂用等用水需求,因地制宜选择再生水循环利用模式。在中心城区,以银川市第二、三、四、六、七污水处理厂和第一再生水厂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为再生水水源,充分利用现有再生水利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部分污水经处理达到相关回用标准后供给中心城区东部热电、银川热电等企业回用和市政杂用,部分污水经人工湿地深度净化后用于生态补水,形成“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工业回用+市政杂用”、“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生态补水”的分质多用途再生水利用模式。在永宁县,以闽宁污水处理厂为再生水源,在尾水出口处建设蓄水池和一体化泵站,将处理达标的尾水,用于城镇道路除尘、城市绿化等,形成“污水处理厂+调蓄库塘+市政杂用”的再生水循环利用模式。在工业园区,以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为再生水水源,经再生水厂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工业园区的企业生产、园区绿化、生态补水、市政用水等,形成“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园区回用”模式。
夯实基础,提高再生水供给能力。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安全性、人工湿地净化工程的稳定性以及再生水管网的完善性,是构建再生水生产-调配-利用的关键环节,也是再生水可持续循环利用的重要基础。试点建设以来,银川市结合实际需求,启动了再生水管道建设,再生水利用方向从生态补水拓展到城市绿化、市政杂用、工业循环利用等,形成了“一水多用”格局,初步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多赢。谋划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设重点工程14个,总投资13.38亿元,其中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4个、再生水调蓄及输配设施建设工程1个、纳入再生水调配体系的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8个、再生水监管能力建设项目1个。打通再生水提升泵站及管网的断点堵点,逐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再生水管网,打通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调蓄塘,完善再生水输配设施,新建再生水管网近60公里,扩大再生水管网覆盖范围。结合银川市再生水利用规划布局,利用已有水利设施、人工湿地和低洼地带等因地制宜建设再生水调蓄库塘,规划新增再生水调蓄能力1470万立方米。目前,银川市累计区域再生水回用量近8665万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率达50%,已成为银川市区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原标题:再生水成为银川市“第二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