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环境产业分析简报:综合环境服务类项目77个,总额超过9亿元

  • 2024年2月环境产业分析简报:综合环境服务类项目77个,总额超过9亿元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行业要闻
  吉林省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多样性复杂,局部特定类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总体有所好转。地方政府生态环境工作重点在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一是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大力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进全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无废城市”建设。实现源头减量,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加快探索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路径,“一行一策”制定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二是全方位推行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体系,结合废旧产品设备价值特征,分类实施规范化回收利用,实现生产、使用、更新、淘汰、回收利用产业链循环。
 
  传统生态环境领域仍是财政性投资支出的重点。从吉林省2023年中央及省市各级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情况来看,按照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用于生态环境投资超过170.16亿元(以下项目所有数据仅统计公开总额,不包括系数报价类项目),生态环境类项目总计2137个。
 
  在水环境方面,推进水资源生态保护治理和整体改善,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实施供水工程联网并网扩网,规范开展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全年供水类项目234个,总额超过196245万元,业务涵盖供水工程新建扩建勘测设计施工,供水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取水泵站设备采购,饮水安全一体化,供水维修养护。全年供水排水管网及雨污分流类项目413个,总额超过421764万元,业务涵盖供排水管网及输水渠工程的新建及改扩建,管网提升改造、提质增效、养护维护、管网积水点排查、管网漏损治理、管网修复与混错接改造;污水雨水管网工程新建,雨污分流设计维修改造。加强江河和湖泊水资源生态保护治理,完善大江大河防洪减灾体系,河道流域治理类项目289个,总额超过206572万元,服务内容包括流域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及提升,水生态景观工程,防洪清淤疏浚工程,水系连通,水毁修复工程勘察设计,水文监测系统建设。污水处理类项目256个,总额超过237394万元,业务涵盖城镇污水治理项目勘察、设计、改扩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改造,中水回用,尾水湿地净化,地下水污染防治,智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加快补齐处置能力不足地区缺口,开展污泥减量化工程,逐步压减填埋规模。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全年节水类项目25个,总额超过17348万元,主要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与施工监理,高效节水改造。
 
  推进林草河湖湿地一体化保护、修复、发展、治理,推进后备林地资源修复培育,加强草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加快退化草原植被和土壤恢复,全年水土保持、土壤修复、生态修复类项目796个,项目支出超过491859万元,业务涵盖侵蚀沟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林草湿生态连通;黑土地保护综合整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土壤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勘测、设计及清查;绿化养护,恢复工程建设和监理,海绵城市改造提升工程;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受损弃置地治理及生态修复恢复。
 
  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能力建设,有效管控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实现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末端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健全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全年垃圾处理类项目22个,总额超过18760万元,业务涵盖生活垃圾的分类、转运处理综合服务,城市环卫设施提升,生活垃圾填埋场改造,促进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开展秸秆加工、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
 
  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是地方工作重点,突出秸秆禁烧管控,统筹推进燃煤污染、工业污染和移动源污染治理,推动各地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大气治理类项目2个,总额超过9745万元,主要为超低排放改造服务。
 
  综合环境服务类项目77个,总额超过93594万元,业务涵盖村镇人居环境整治,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与环境能力提升等。
 
  强化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供应保障,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构建多元开发的电力供应体系。新能源与节能降耗类项目23个,总额超过8315万元,业务涵盖光伏发电、热电清洁供热、工业余热利用。
 
  地方的环境能源服务需求,一是推动新污染物治理,持续开展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重点推进新污染物监测评估,加大新污染物监管执法,加快启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新污染物管理试点。二是围绕适应气候变化,对开气候变化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的统筹协同,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实施了中部黑土地保护、东部天然林保护、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全面实施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适应能力。
 
  原标题:环境商会|2024年2月环境产业分析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