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沿着228国道进入南通如东境内的临海公路,两侧是成片的彩色塑料大棚,养殖着南美白对虾,平均每亩年产值可达6万元左右,如东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第一县”,年产值高达50亿元。
但这个富民产业,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由于养殖尾水直接排放入河,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影响断面水质。
持之以恒 步步为营
如东痛定思痛,将全县陆域划分为内陆区域和沿海区域,为防止含盐养殖尾水排放对水稻种植产生影响,如东禁止在内陆区域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据统计,全县共平整复耕2.8万多亩种植区。
沿海区域因不适宜水稻种植被确定为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养殖面积减少并不意味产量缩减,正如养殖户许志冰说“以前一张棚产量1000斤就很了不起,现在已经可以达到2000斤。过去人工投喂饲料由于计算不够精准而超量,会使水体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现在借助AI自动投喂,没有资源浪费,既提高成虾产量,又防止水体污染。”。
所谓AI技术,就是通过摄像头对水面情况进行捕捉,后台再分析处理,来判断鱼群摄食量是否足够,全程无人化、定量化。溶氧量、pH值、温度……只需要鼠标轻轻一点,这些影响水质指标的数据便在大屏上一览无余。
以渔净水 成果推广
近日,由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攻克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生态化处理技术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是名副其实的“以渔净水”,主要利用滤食性水生生物(鲢鱼、鳙鱼、贝类)将养殖尾水中的氮磷有机物转化成生物有机体,在不投饵料的情况下,这些水生生物转化成一些生物有机体的水产品,这样既不产生二次污染,在净化尾水的同时又实现二次利用。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周伟介绍,“以渔净水”技术通过较少的设施投入,在尾水水质达标的同时,产生二次效益,已应用推广到了包括如东、启东在内的养虾主养区,累计面积达十万亩以上。
该技术团队负责人黎慧说,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多年来致力于南美白对虾尾水治理,编制的《南美白对虾温棚养殖尾水生态化治理技术规程》成为行业标准,养殖尾水生态化处理技术的实践证明,对处理残饵和粪便有明显成效。
多措并举 长效管理
如东南美白对虾尾水治理项目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善、从零散到系统,养殖面积较大的基本形成了生物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膜池、生态池等“四池三坝”的处理模式:经自然沉淀后的尾水自流到曝气池,通过提高水体含氧量,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加快氮磷转化。接下来的生物膜池可利用微生物有效降低水中有机物含量。尾水最后自流到生态池中,通经水生植物吸收,进一步净化水质。每个池子之间还有滤坝,有的工段还根据水质情况增加处理强度。
看,这里沉淀池内漂浮着“浮岛”,“浮岛”上种植水生植物,通过二级沉淀池控制尾水净化面积和停留时间,促使水体的大中颗粒悬浮物沉淀,再次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进一步降低氮、磷含量。
除通过沉淀、曝气、池塘生态化改造等方式外,在日常管理上,规范管道排口,将破损、多余的软管清除,在净化池和净化池之间、净化池和排口之间改用过滤坝或硬管连接,消除养殖尾水溢流的风险;处理后部分尾水达标排入附近河道,部分尾水回用,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同时鼓励养殖场在生态沟塘附近安装视频监控,实现养殖尾水处理和排放全程监管。
据统计,全县8.1万亩养殖场已经完成了整改和验收,2027户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包括规模以上395户、规模以下1632户)基本全部建成尾水治理设施,尾水处理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助推重点断面水质稳步改善,2023年,如东县重点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上级目标要求。接下来,如东县将进一步完善治理工艺,加强设施的运维与监管,力争做到养殖尾水治理全面覆盖、不留死角、久久为功、守住来之不易的成果。
来源:南通市生态环境局
编辑:李苑
原标题:南通如东有序推进养虾产业尾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