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省生态环境厅对省政协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024 0521号提案的答复
吕文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动农业领域碳减排的提案收悉,其中提出的我省农业领域碳减排面临的低碳经济基础和体系有待完善、农业结构调整不够、农业生产模式应用落后、低碳农业技术创新和支撑不足等问题具有针对性,关于完善低碳农业政策体系、推进农业领域甲烷排放控制、加强农业碳减排技术创新等建议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对于推进我省农业领域碳减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省生态环境厅第一时间组织认真学习研究,梳理了本省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及相关政策文件,与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等单位了解低碳农业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与省发改委对接了解“十五五”及未来全省重点领域碳减排路径。现答复如下:
一、湖北省农业碳减排工作情况
根据湖北省2020年农业活动水平数据,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推荐的排放因子进行估算,湖北省2020年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共折合3717.8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9.40%。作为农业大省,湖北推动农业领域碳减排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各有关单位从完善政策体系、支持技术创新、开展机制创新等方面推进农业碳减排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完善农业碳减排政策体系。针对湖北农业甲烷排放占比较大的特点,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省生态环境厅起草了《湖北省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既保障农业安全,又推动农业领域甲烷排放控制取得实效为目标,提出了开展稻田水分管理和高效节水、改进施肥管理、推广优质高产水稻产品、推广虾稻共作和稻油连作模式、推进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改进畜禽饲料结构、开展农业甲烷排放控制示范、推广应用甲烷排放控制技术,加强甲烷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另外安排湖北省低碳试点专项资金支持开展“湖北省气候智能型农业碳减排潜力与路径研究”,探索通过建立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碳减排数据库、测算湖北省气候智能型农业碳减排潜力等方式构建湖北省气候智能型农业碳减排的路径,助力协同实现农业领域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开展了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起草了《湖北省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现路径与核算体系研究》《湖北省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着力构建政策激励、市场引导和监管约束的多元引导机制,探索湖北省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二)加强农业碳减排技术和模式创新。构建长江中游主要稻作区低碳丰产技术体系。积极创新“厢作免耕”“氮肥减量深施”“秸秆快腐还田”“增氧控灌”“丰产低排品种”等低碳丰产稻作关键技术。创建了适宜不同稻作区的“秸秆快腐麦稻模式”“厢作免耕油稻模式”“早直晚抛双季稻模式”“氮肥减量深施再生稻模式”“控灌增氧稻虾模式”“休耕轮作玉稻模式”6套低碳丰产增效稻作模式,通过免耕、秸秆还田、氮肥深施、节水灌溉等是实现减少单位稻田甲烷产生和排放。六套技术模式推广近3年累计应用5109.2万亩,平均增产4.4%。推进“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模式应用助力农业甲烷减排,与单一种稻相比,主产区农药、化肥施用量亩均减少50%以上,有效降低甲烷、氧化亚氮排放。2023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839.47万亩,居全国第一。省农业科学院研究通过饲料原料酶菌协同生物发酵料生产新工艺控制畜禽养殖甲烷排放,突破了规模牛羊场秸秆型全混合颗粒饲料加工与高值化应用关键技术,并在省内实现产业化。
(三)通过机制创新综合推动农业碳减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甲烷减排成效显著。通过选择高产低碳品种、播栽前旱耕湿整、增密控水栽培、施用减排肥料和减排剂等技术手段,亩均节药、节肥率均在10%以上,有效提高农药化肥利用效率,降低农药化肥施用相关的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612万亩,占7112万亩耕地面积的64.8%、59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77.5%。秸秆综合利用稳步提升。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改善农村环境的着力点、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培育秸秆利用产业的切入点,突出全产业链发展,实现秸秆“五化”高值利用,逐步形成“肥料化为主,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为辅”的产业格局。近年来共引进培植市场主体850余个,其中年利用万吨以上秸秆量规模化企业50多个,形成了沙洋“沃土模式”、随县“菌肥一体化循环”等20多种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模式;建成展示基地60多处,发展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企业达146家,年产值近80亿元。2022年秸秆综合利用量达到2695.53万吨,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18年的89.66%提高到2023年的94%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畜牧养殖减排效果明显。通过优化日粮饲料品种,合理搭配青贮饲料,同时调整饲料营养水平精粗比、添加营养剂等方式减少动物肠道发酵的甲烷排放。规范管理畜禽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到还田利用全过程,有效减少甲烷、氧化亚氮等气体排放。2017-2023年,积极争取中央资金19.77亿元,支持50个畜牧大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统筹4.2亿元省级资金支持40个非畜牧大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创建41家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带动全省畜禽养殖提档升级。在18县(市)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粪肥就近还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由2018年的70.78%、71.14%提高到2023年的79%,99.9%。
(四)支持以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碳减排。发挥碳市场的生态补偿效应鼓励农业领域自愿减排,通过抵消机制的设计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林类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在湖北碳市场优先用于履约抵消,自2014年以来,省内纳入碳市场管理的企业累计抵消量约352万吨。在全国碳市场,2023年10月19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从项目审定、核查、登记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及相关活动的流程和要求。在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指导本省控排企业共使用84892吨CO2e的CCER用于全国碳市场履约抵销配额清缴。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湖北省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摸清我省甲烷排放底数,挖掘重点领域甲烷减排潜力,加强重点领域甲烷控排措施谋划。加强财政及政策支持,规范、优化对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补贴及税收优惠。强化部门合作。建立发改、环保、农业等跨部门、跨地区合作体系,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强化考核监管,形成部门间合作推动农业领域减排固碳协同监管机制。发挥科教大省优势,凝聚政府、院校、企业各方优势力量,积极开展减排固碳、上市交易等方面的研究。
(二)摸清排放底数。组织做好湖北省级和市州级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进一步摸清全省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为建立健全全省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奠定基础。研究制定农业碳减排量的核算方法,形成统一完善的减排方法学,建立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以及排放清单,推动开展农业等重点领域甲烷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引入移动监测、卫星监测等先进技术手段,以提高排放数据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三)强化技术支撑。制定农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最佳适用技术目录,推广新技术的试点示范和商业化应用。建立控制利用技术孵化器,加快技术创新,推动减排技术市场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支持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发挥学科优势,围绕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全混合日粮饲用技术、生物饲料添加剂等内容开展研究与示范,为农业领域碳减排提供科技支撑。
(四)探索市场引导。按照国家有关安排,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围绕农业碳减排等方面探索研究更多具备湖北特色的自愿碳减排方法学,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CCER开发和交易,通过CCER抵消降低履约成本。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开发农业碳交易项目的积极性,从而强化农业碳交易的社会参与基础。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重视利用市场手段推动农业碳减排,引导金融机制、投融资机构,将农业碳减排纳入负责任投融资体系。加强农业减排固碳宣传培训工作,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公众对农业减排工作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2024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