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实录|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新闻通气会

  • 全文实录|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新闻通气会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各地政策
  11月12日上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举行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新闻通气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柏国强、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明林、市水务局副局长李琳、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朱心军出席,介绍《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相关情况,发布“美丽上海”主题宣传片,并共同回答了记者提问。
 
  介绍《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相关情况
 
  柏国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各媒体的朋友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积极宣传和有效监督。这些年,我们一起见证了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历史性、全局性、转折性变化,记者朋友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上海生态环境保护的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上海绿色发展的底色更亮,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2023年,上海环境空气优良率从2013年的66%提高到87.7%,河道优Ⅲ类比例从2013年的10%上升到97.8%。我再给大家一组最新的数据。本届进博会期间(11月5—10日),空气质量全优,PM2.5日均浓度为11微克/立方米,开幕式当天是10微克/立方米,最低小时浓度是5微克/立方米,能见度是30公里,达到了历年同期最好水平,为中外嘉宾奉献了一片进博蓝、水晶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对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去年12月27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实施意见》,系统谋划了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近期市政府印发的《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就是未来三年美丽上海建设的施工图。下面,我就美丽上海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介绍两方面的内容:
 
  一 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的总体考虑
 
  主要是三个“体现”:
 
  一是体现上海特色,系统谋篇布局“十美”共建。充分把握上海超大城市的特点和规律,统筹考虑本市人口产业特征、生态禀赋特质、城市治理特点等实际,我们提出了空间美、发展美、环境美、人居美、生态美、韧性美、人文美、和合美、科技美、善治美等“十美”共建,努力打造美丽中国上海典范。
 
  二是体现示范引领,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充分发挥上海区位优势明显、科技创新资源活跃、金融要素市场完备、城市管理精细等特长,在科技创新、政策供给、绿色低碳转型、区域共保联治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体现和谐共生,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 关于美丽上海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美丽上海总体目标是:2035年美丽上海总体建成。主要路径是:以“十美”共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上海实践。阶段性目标是:本轮三年行动计划阶段性目标,到2026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主要指标是:全市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保持在30%以下,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力争不高于28微克/立方米,重要水体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95%左右,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80%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
 
  我们按照“十美”共建框架体系,突出三年行动计划“求真、务实”的特点,集成了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本轮共安排十个领域253项重点项目。 主要是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空间格局方面,将优化空间格局作为发展的基础,提出以城镇开发边界实施管理相关政策为引领,细化管理要求。结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更新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结合本市空间发展特点,推进临港新片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美丽建设模式创新等工作。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聚焦建立碳排放双控管理体系,加快推进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转型,要实施“光伏+”工程,启动一批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推进1200项结构调整和完成2000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等措施。在污染防治攻坚方面,围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重点还要关注公众关心的“身边小事”,在油烟气管理、噪声污染防治和建筑垃圾管控方面持续用力。美丽细胞建设也将提上日程,一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等建设工作纳入行动计划。
 
  二是突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重点围绕安全、生态、人居品质等领域提出具体措施。在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方面,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安全、健康、清洁的需求作为重点,通过加强饮用水源、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生物环境安全等领域的风险防控作为具体的细化任务。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面,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重点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设黄浦江上游、大治河等一批生态走廊,完成8个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修复和规范化建设。在建设宜居家园方面,围绕提升城区人居环境品质、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打造美丽乡村三个板块提出项目清单,重点包括深化“一江一河”贯通和滨水空间建设,打造300个高品质“美丽街区”,400公顷楔形绿地和18处“环上”公园等。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积极建立全民参与的美丽上海建设体系。
 
  三是突出制度保障和政策创新。紧密结合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要求,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加大生态文明改革力度。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推进一批生态环境领域重点科技专项,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和智慧监管体系。在推进共治共建共享方面,主要是深化长三角区域全方位的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合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际交流合作。在健全政策制度体系方面,充分发挥上海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先行者的优势,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此外,为确保计划任务顺利实施,提出了包括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执法、强化投入保障和实施跟踪评估等4项保障措施。
 
  答记者问
 
  新华社:原来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是污染治理,标志性工作是打好污染防治战。现在我们提出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从污染防治到美丽建设,其中的核心变化是什么?
 
  柏国强:谢谢您的提问。
 
  我理解,从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体现了生态环境工作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转变。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加体现在针对突出问题上下猛药、打攻坚。近年来,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建设和成效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当前,我们已进入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新阶段,生态环境工作就需要在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提升。美丽上海就是统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各方面,涉及领域更宽、范围更广,需要全领域、全要素、全地域、全社会推进,进入高水平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正是人民城市建设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另外,美丽建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是在推动绿色发展中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效果的体现在于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全面和直观,以“十美”展现就是让美丽看得见。
 
  人民日报:公园城市建设推进情况如何?
 
  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朱心军
 
  朱心军:公园城市建设方面:一是公园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已经完成。2021年,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市绿化市容局印发《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公园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2022年,市绿化市容局又印发《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规划导则》,并会同市发改委、市规资局等8个政府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十四五”期间公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今年,市绿化市容局又印发《关于开展上海市公园城市样板建设工作的通知》,目前各区正在编制公园城市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打造公园城市样板点、样板区。二是公园城市建设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对照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公园城市建设工作进展符合预期、成效明显。截至今年10月底,新增8座环上公园,占三年任务的44.4%;推进环内152公顷楔形绿地建设,占三年任务的38%;新改建70座口袋公园,占三年任务的58.3%;推动3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对社会开放共享,占三年任务的32.5%;建成绿道190公里,占三年任务的54.3%;环外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已按目标纳入大虹桥专项规划,五个新城绿环主脉全面启动建设。三是公园城市建设美好愿景值得期待。展望2026年美丽上海三年行动计划收官时,环城生态公园带“1大环+5小环”的生态空间格局将基本形成;“千园工程”将超额完成(2024年底,全市公园总数将接近1000座);绿道总长度预计超过2300公里;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对社会开放共享将达到210处以上,公园绿地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将随处可见,届时将真正呈现出公园城市“五个处处”的发展愿景,也就是城市乡村处处有公园、公园绿地处处是美景、绿色空间处处可亲近、人城境业处处相融合、爱绿护绿处处见行动。
 
  上海电视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请问上海如何立足自身能源需求和禀赋特点,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本市在碳排放双控管理体系上将有哪些探索?
 
  朱明林:上海能源消费总量大、峰谷差大、对外依存度高、安全压力高,而我市可再生能源场址条件十分有限,能源保障要求又很高,这使得能源转型面临绿电资源和调节资源缺乏等方面的困难。我们认为,上海能源发展既要重视绿电资源问题,向海洋向市外开篇布局;也要抓住调节能力建设这条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与超大型城市特点相适应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一是着力完善能源供应体系。以海上风电、“光伏+”专项工程、外电入沪、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为抓手,内外并重做好资源布局,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以光伏为例,上海率先明确新建建筑光伏安装面积比例要求,印发交通领域光伏应用实施方案,推广多产权居住建筑光伏建设示范,目前我市光伏装机规模已超过360万千瓦,是“十三五”末的2.7倍。
 
  二是着力提升需求侧服务能力。坚持近远结合、系统施策的原则,以降低城市电力峰谷差、推广虚拟电厂、新型储能示范应用等为抓手,不断提升峰谷差调节能力。
 
  三是着力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机制创新。稳步推进电力市场建设,通过绿电交易、分时电价等市场机制来调动供需两端共同参与电力系统平衡,建立健全符合上海实际的绿色能源消费市场机制。
 
  能源结构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在此也衷心希望各位媒体朋友和我们一起,共同营造人人支持能源转型、人人支持绿电建设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按照国家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美丽上海建设,相关工作情况如下。
 
  一是探索建立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机制。结合我市工作基础和产业特色,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探索:推动建立碳排放双控目标分解考核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和评价制度,按照“条块结合、市区联动”,探索开展节能和碳排放控制目标协同管理、协同考核。逐步完善重点单位用能和碳排放综合管理制度,整合能源利用和碳排放报告体系,优化能源审计、能效对标达标、节能岗位设置等制度,建立重点单位节能和碳排放综合管理制度。优化项目层面碳排放审查制度,完善“两高一低”项目联合会审制度,优化新上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对项目碳排放对全市和区域双碳目标实现的影响开展审查。建立绿电、绿证交易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印发《上海市促进绿色电力消费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意见》《上海市绿色电力交易实施方案》,加强绿电绿证与能耗双控、碳排放管理等政策有效衔接,建立健全促进电力低碳转型的市场体系和长效机制。
 
  二是推动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上海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明确了建设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推动供应链重点环节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任务。目前正在加快推动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建设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重点行业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启动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深化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绿色低碳供应链综合服务保障力度等重点工作。同时,积极支持重点行业链主企业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联盟(CN100),目前宝武、中车、中能建、西门子、特斯拉、巴斯夫、远景能源、宁德时代、上海电气等31家链主企业已正式加入,将合力共同强化供应商管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
 
  澎湃新闻:水是“美丽上海”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强河湖保护,压实河湖长责任,维护水环境面貌,能具体介绍下这方面的工作情况吗?
 
  李琳:上海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水清岸绿”的美好水环境是“美丽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市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聚焦“防反复、补短板、守底线”,围绕建设“安全、美丽、健康、幸福”河湖的目标持续发力,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责任压实,不断深化河湖长制成效。我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的指示精神,不断强化河湖长制,压实河长湖长责任。2023年,各级河长湖长累计巡河达26.8万人次,发现并解决河湖问题约23.3万个。市河长办完善“周暗访、月通报、季约谈、年考核”机制,全市共通报河长1751人次,约谈河长527人次、管理单位负责人108人次。坚持“以水质论英雄”,健全河湖水质监测—预警—评价—考核“四全”体系。深化“河湖长+警长+检察长”等协作机制,加强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深化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治理、联合执法等五个联合机制,推动淀山湖、元荡、太浦河(含汾湖)等重点跨界水体协同治理,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发动护河志愿者5.3万名,营造全民爱水护水治水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截污治污,不断强化污水系统治理。全市污水厂处理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基本建成竹园白龙港污水连通管、竹园污水厂四期等工程,有序推进泰和扩建、白龙港三期和合流一期复线等工程,开工建设52座初雨调蓄池,完成4600公里排水主管结构性检测和600公里主管更新改造,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5.75万立方米/日。发布上海市总河长1号令,全面启动全市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工作。持续开展泵站排水污染集中整治,实施排水管网低水位运行和清管行动,建立泵站排水与河道应急保洁联动机制,减轻防汛泵站雨天排水对河道水环境的影响。
 
  三是加强长效管护,不断提升河湖管护水平。编制《上海市重要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科学划分岸线功能分区。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完成5002个遥感图斑问题整改销号。通过卫星遥感方式动态监测河湖面积变化,从严审批填堵河道,全面建立河湖面积管控机制,查处侵占河湖水域、违法采砂、违法取排水等案件1076件。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挖掘河湖的地域文化、水文化,融入河流景观空间,打造“幸福河湖”,让市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华社:在美丽上海建设中,上海有哪些考虑和安排,持续体现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姿态?
 
  柏国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要求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那么,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上海必须以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姿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主要在四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一是在系统治理上做出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生态环境工作需要更加注重系统性、协同性,牢固树立城市生命体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比如在水方面,将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转变,注重向管理要效益,坚持管建并举,在加快完善治理设施的同时,推动污水厂站网一体运维管理,加强河湖水网与湿地统筹修复与整治。
 
  二是在加快推动绿色转型上率先垂范。推动绿色发展是根本之策。我们将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美丽上海建设中,对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各个领域明确了一系列绿色化举措,落实到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比如,计划提出推动临港新片区打造成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南北转型区要打造成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样板等,这些举措对我国其他地区都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三是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上先行完成。政策制度是美丽上海建设的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在美丽上海建设中,我们将持续强化政策供给。比如,持续深化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提高审批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比如,我们还将健全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相衔接,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再比如,我们将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持续推进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并结合碳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碳排放双控考核制度、统计核算体系和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积极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此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绿色评价认证体系和绿色效益核算体系等。
 
  四是在深化区域共保联治上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近年来,我们深入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重点跨界水体联保联治,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联合河湖长等一批制度在全国推广复制。接下来,我们还将持续深化固废、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共保联治,持续推进区域协同立法和联合执法,强化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加大生态环境数据信息共享力度,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制度创新上不断探索新路,携手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编辑:乔佳妮
 
  原标题:全文实录|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新闻通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