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1 三次PM2.5污染过程。启动首个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
今年秋冬季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出现三次区域性PM2.5污染过程了。
以北京市为例,10月25日至10月26日,他们经历了第一次PM2.5污染过程。紧接着,10月31日至11月2日,北京再度发生轻至中度污染过程,并于10月31日0时启动了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第二波刚走,11月8日,北京PM2.5浓度再次上升至4级中度污染水平,并启动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这也是今年以来北京市的首个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
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启动后,北京市全面启动“线上+线下”督导执法。首先,依托大数据平台,每日对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下发问题线索并点对点推送至各区。派出监督帮扶组,对各区的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现场帮扶指导。同时,生态环境系统市区两级执法人员开展全员全时执法,重点针对进京路口,重点路段、用车大户、重点行业企业进行交叉执法。
仅11月8日一天,北京市就检查重型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6375辆次,发现问题237个,按规定移送公安141辆次。监督抽查60个扬尘点位,发现环境问题29个,及时移送属地或城管执法部门处理。
在施工工地,要按照绩效分级,差异化实施停止室外土石方、建筑拆除、道路沥青铺装等施工作业,停止使用燃油非道路移动机械。在工业企业,应急减排清单内的企业,要按照绩效分级,实施差异化减排措施,停止使用燃油非道路移动机械。在车辆机械方面,除了基本的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国一和国二排放标准轻型汽油车,建筑垃圾、渣土、砂石运输车辆(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汽车除外),本市核发号牌(含临时号牌)的国四排放标准柴油载货汽车一律停止上路行驶。而在城市环境方面,开始对重点道路每日增加1次及以上清扫保洁作业。同时还要做好健康防护提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根据属地空气污染情况适时减少或停止户外活动。
经过各部门共同努力,至11月10日,北京市空气质量逐步好转,按照相关规定,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于11月10日24时解除了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
2 相比过去提前一到两周,全球变暖导致大气层结更稳定
橙色预警虽然解除了,但PM2.5污染过程频发的现象仍然值得深思。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持续跟踪分析,今年秋冬季的污染过程来得早,比过去五年平均提前了一到两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天气原因有关。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入秋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雾霾天气多发与全球变暖、冷空气活动偏弱有一定关系。按照往年的规律,10月中下旬,冷空气的活动应该就已经开始了。但今年,直到11月初,华北地区仍未出现明显强降温。虽然不断有冷空气活动,但强度不足。
以北京市为例,据气象部门统计,9月以来,6级及以上大风日数比近五年(2019—2023年)同期平均偏少2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也曾经表示,虽然全球气候变化和雾霾之间的联系机制科学界还在研究,但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会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则是国际上已形成的共识。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监测显示,在刚刚过去的10月,全国平均气温达11.7℃,较常年同期偏高1.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五高。预计11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也要较常年同期偏高。而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看来,随着全球变暖,大气边界层稳定度、冬季小风日数、大气环境容量等方面发生变化,对雾霾天气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首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温度升高大于夏季,高纬度温度升高大于低纬度,就使得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缩小,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使得冷空气过程少,静稳天气增多;其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年平均风速也在逐年减小;第三,它还导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容量变低,大气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变弱。
除了全球变暖的影响,气象部门还表示,今年太阳黑子活动异常活跃,导致北大西洋海温和印度洋海温明显偏高、秋冬季北方冷空气势力偏弱且南下频次低;10月以来,多个台风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携带充足的暖湿空气向北输送,北方空气湿度明显偏高。
上述两种条件相叠加,也使得近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的持续“静稳和高湿”。
3 人为排放仍是首要因素,火电供热污染排放显著上升
既然雾霾频发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是不是说,大家就可以放弃抵抗、缴械投降了?并不是。张小曳认为,相较于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人为污染物排放才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污染物减排仍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点任务。
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也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居于高位,从全年来看,污染物排放量仍超出区域环境容量20%以上。
近期,随着各地供暖试水陆续启动,火电供热等行业污染排放显著上升。根据重点源在线监测数据统计,截至11月10日,火电行业重点企业开工率较10月中旬上升4个百分点,供热行业重点企业开工率上升20个百分点,区域污染排放进一步增加。
总体来看,当出现逆温、近地面小风、高湿等极端不利气象条件时,区域环境容量会减少50%-70%。而采暖供热等因素又造成秋冬季一次PM2.5、SO2等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上升,有限的环境容量承载了明显过量的污染排放,最终就会导致污染过程的发生。
因此,除了采取预警应急措施以外,也需要在区域内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优化调整,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污染深度治理工程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常态化和临时性措施相结合,实现区域内污染排放持续下降、空气质量稳步改善。
“中国环境”就表示,秋冬季是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期,更加需要扎扎实实落实好各项减排举措,稳扎稳打推进治污攻坚,将能够确定的减排量牢牢抓在手里。当前,我国大气治理还远没有到高枕无忧、松劲歇脚的时候,然而一些地区在推动大气治理方面却有所松懈,出现了执行国家减排政策打折扣、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被闲置、应急减排工作落实不力、违法企业超标排污等问题。
总之,大气污染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想在大气环境治理上取得实效,就要真正做到管在平常、严在日常、抓在经常,全力以赴把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通过人的努力,留住更多蓝天白云。
原标题:火电供热污染显著上升,京津冀雾霾“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