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长春市自2022年4月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绩效考核,构建协调联动工作格局,全方位推进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建设,明确全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34个成员单位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让“无废城市”建设成为推进“美丽长春”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自此,从工厂到社区、农村、学校等更多领域,从汽车延伸到能源、医药、建材等更多行业,一场以“无废”为名的美丽长春建设,从顶层设计出发,根系已达千家万户,“无废城市”建设遍地开花结果,走出了一条具有长春地域特色的建设之路。
一、绿色驱动,激活工业行业低碳“引擎”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的“废”,涵盖了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农业固废、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因此,在“无废城市”建设上,长春瞄准了四个“关键词”: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低碳化。
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升级,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持续开展新上固投项目节能评审工作,严格控制“两高”项目上马。筛选、组织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节能诊断中介机构开展节能诊断服务,推动绿色制造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争创国家和省级绿色制造示范项目,全力打造“绿色制造”标杆。43户企业成功获批省级“绿色工厂”,10户企业成功获批省级绿色供应链企业。推荐18户企业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4户企业申报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申报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的数量超过去年。开展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动态管理及组织国家级“绿色工厂”申领“企业绿码”,以产业“含绿量”提高发展“含金量”。
二、多维度破局,打造绿色样板
从工业始发,“无废城市”建设串起了农业、建筑业、生活等全领域。
——变废为宝,巧用农业固废收处“妙方”。
提升农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强化村庄保洁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较大程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目前,长春市农村已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站194座,覆盖了全市乡镇(街道)143个、行政村2099个、自然村14477个,农村人口433.54万人,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5.6万吨,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完善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回收体系。2024年,全市秸秆可收集量为1091万吨,完成秸秆综合利用量987万吨,利用率约为90.45%,超额完成秸秆综合利用指标任务。
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站(点)2859个,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存储站共有220个,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量为424.59吨。
——多管齐下,凝聚“无废城市”共建“合力”。
长春市积极打造具有“长春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长春市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厂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家庭厨余垃圾处置站达到10座,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680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设施运行管理,共处理其他垃圾159万吨,餐厨垃圾5.27万吨,收集有害垃圾8.3吨。
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过度包装、制止餐饮浪费等专项行动。自2023年印发《长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来,共检查餐饮服务提供者67056户,整改餐饮浪费行为168家次,对全市80个街道、433个社区,共排查生活垃圾分类、过度包装整改问题405个,派发整改案件1848件,下达整改通知单5份。
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开放宣教基地17个,开展入户宣传121.7万户,学校家庭社区互动371次,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8%,参与率75%以上,回收利用率已达到39%,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一档水平。
——智慧监管,紧握建筑垃圾管理“缰绳”。
长春通过规范管理和技术创新,推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让城市建设中的“废弃物”变成“新资源”。先后印发《建筑垃圾再生建材应用技术指南》《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目录》(第一批)、《长春市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模板)》等文件,指导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方案,建立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管理制度。联合建委、公安、交通等职能部门组建市、区两级建筑垃圾联合执法队伍,加大对无证运输、乱倒乱卸、密闭不严、遗撒、辖区装修垃圾运输车辆管控不严等清运处置问题监管力度。升级优化建筑垃圾智能化监管信息平台,共享公安、建委、交通、审批、生态等部门信息资源。严格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及车辆的审核准入,累计办理建筑垃圾运输许可195件,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682件。加快推进长春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项目建设。
——精准防控,织密危险废物监管“网络”。
长春市不断建立健全全链条监管体系,全力打造严密的危险废物监管 “网络”。积极推动《长春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条例》立法;印发《长春市2024年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方案》等文件,组织开展市、县(市)区两级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和自行利用处置专项整治行动,完成对720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的考核评估;支持完成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申报;推动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企业20家;指导6220家产废单位和56家经营单位完成管理计划备案和年报登记;组织企业和危废监管人员参加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培训4次,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三、紧抓项目“牛鼻子”,激活发展新动能
长春市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有效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根据长春市与吉林市签订的《长吉两市“无废城市”共建合作协议》,两地加强区域共建,共育良好产业生态。紧盯“无废城市”创建的重点项目,动态更新“无废城市”建设项目清单,谋划总投资478.74亿元重点项目48项,已完成28个。
长春循环经济产业园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龙头项目,已规划建设了集报废汽车、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有色、废轮胎、废动力电池、废弃电器等12种再生资源利用的全产业链条。目前,项目完成对接企业超100家,含上市公司15家,国企14家,央企8家,累计签约企业8家,已完成首开区全部招商落位工作。在共计三期的全部工程完工投产后,该产业园可实现通过大数据平台,闭环管理长春地区废旧物资从收集、转运、深加工、再生利用、交易等环节信息产业链,园区投产后将形成循环产业集群。
长春市还加大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积极推荐“无废城市”建设领域科技创新项目,争取省科研经费的支持。截至目前,长春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结题验收的项目17项,涉及重金属与有机废水处理、黑土地主要农药残留污染防治、塑污防治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
四、激活“无废细胞”,让家园更美好
长春市持续推动“无废细胞”创建工作,组织开展“无废城市”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园区等活动;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组织开展“无废企业”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引导工业企业推行“无废”生产方式。如今,长春市已完成506家“无废细胞”评估工作,4家“无废细胞”入选“省级无废细胞”,占全省第一,初步形成了多场景的固体废物管理模式,在资源节约、垃圾分类、宣传引导等方面形成示范效应。走进“无废学校”,处处能感受到低碳环保的氛围,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与实践、生物多样性教育园地、变废为宝等环创活动……在朝阳区安民街小学,随处可见“无废”理念和孩子们互动的场景。长春市振华汽车涂装有限公司倒逼工艺提升与改进,全力打造绿色循环低碳“无废园区”,仅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就比往年同期下降30%左右。“无废商场”欧亚卖场,全面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定期组织“无废”主题活动等,全力建设“无废医院”。
在深化实践的同时,长春市还注重发挥宣传引领作用,构建起立体化传播矩阵。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围绕“六五环境日”等主题,广泛开展“无废城市”宣教活动,组织吉林省鑫祥有限责任公司、东南污水处理厂、吉林省三合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置有限公司等9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开展开放活动;近4年印制、悬挂宣传条幅1800余条,滚动播放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标语、公益广告20万余次,累计组织开展线下活动71场(次),参与24万余人。
相信未来,随着长春“无废城市”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会让更多的“无废细胞”活跃起来,形成强大的生命力,为打造具有长春辨识度的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示范样板提供助力。
供稿:长春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
作者:李春晖
原标题:国际无废日|长春市着力打造“无废城市”建设吉林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