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行业要闻
4月3日,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该实验室是湿地领域第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教育部共同主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与北京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彭永臻、杨志峰分别担任副主任委员。
湿地保护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技支撑保障作用不断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难题和关键技术亟待突破。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肩负着推动湿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会议指出,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明确研究方向,在湿地退化机理与修复技术、湿地关键生态过程及其调控机理、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我国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要强化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将科研成果及时应用到湿地保护修复实践中,提高湿地保护修复的科技水平和实际效果。要积极参与国际湿地科学研究合作项目,支撑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外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升我国湿地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会议强调,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三家共建单位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产出、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务实有效的合作,共同推动实验室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化有组织科研,谋划培育具有突破性和系统性的标志性成果,打造可以代表实验室形象、奠定实验室地位的“金字招牌”。坚持高标准管理,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努力将实验室打造成产学研一体的创新高地,力争圆满通过建设期验收。
未来,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将聚焦湿地关键生态过程对多重胁迫的响应机制、湿地环境演变与多功能维持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污染强化净化、湿地近自然修复等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领域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研究,为湿地固碳增汇、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修复等提供原创性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
来源:i自然app
作者:宋梅
新媒体编辑:陈平
原标题:湿地领域首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