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是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屏障,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固碳储碳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更是众多珍稀物种的生存家园。
安徽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作为省内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合肥人民亲近自然空间的重要场所之一,推进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合肥市庐阳区生态环境分局通过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监测管控、深入多元共治,统筹兼顾涵养饮用水源、植物生长、动物繁衍栖息、调节气候等多方面要素,结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自然保护地专项巡查行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全方位加强湿地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工作。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
董铺国家湿地公园不仅具有城市生态中枢地位,是连接大房郢水库与南淝河水系的生态廊道,构成江淮分水岭区域重要的水文调节节点;更处于区域生态网络关键节点,衔接巢湖流域与淮河水系,维系江淮丘陵地带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庐阳分局严守生态红线。按照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的要求,强化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维护类保护红线区域的管理,严格落实负面清单管控,进一步减轻生态系统受到的来自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压力,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为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稳定创造条件。近年来,董铺湿地公园物种资源富集,已记录维管束植物共121科579种,底栖动物9科29种,浮游动物3类34种,鱼类3目9科34种,鸟类107种等,总体上已具有较高的湿地野生动植物多样性。
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
以行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联合农林水务等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地专项行动,切实整治解决自然保护地内的焦点问题,全面制止、惩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庐阳分局严格按照省厅下发的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任务要求,对疑似点位进行了逐一排查,全年共完成省厅下发的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114个一般性疑似问题线索清单核查,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四非”专项行动,在自查整改阶段,共发现整改问题61个,其中“四非”问题2个,其他问题59个。建立“全覆盖”巡查维护工作机制,杜绝植物损毁、动物伤害及生态环境污染事件发生。
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
人工库塘与自然沼泽协同共生
董铺湿地公园兼具供水保障与生态服务双重功能。董铺水库作为合肥市重要备用水源地,库容达2.42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城市200万人口的供水安全,是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庐阳分局始终坚持高位推动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展,将水库纳入河长制管理,定区域、定人员、定内容、定责任开展“地毯式”排查。有效提升水源地管理水平,完善水源地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持续改善饮用水水环境质量。高标准谋划建设庐阳区董大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项目总投资0.48亿。高标准建设水源涵养林,加大退耕还林力度,董铺、大房郢水库涵养林总计面积分别达到22397亩、33636亩。
注重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着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体验场馆建设,助力庐阳董铺湿地公园获评省级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综合运用宣传媒体,结合“5.22”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在绿色学校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中融入更多生物多样性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广大市民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形成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下一步,庐阳分局将继续推进湿地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提质增效,以行动呵护灵动生命,用规则守护优美环境,努力打造山水秀美、万物勃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湿地新典范。
来源:合肥市庐阳区生态环境分局
编辑:合肥市环境宣传教育信息中心
原标题:守护湿地公园,庐阳区生态环境分局“放大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