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我国核设施辐射环境水平良好

  • 生态环境部:我国核设施辐射环境水平良好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行业要闻
  4月23日,生态环境部举行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主持发布会。
 
  科技日报记者:刚才司长提到了“辐射环境监测”,请问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是如何开展的?辐射环境质量水平如何?有何影响?谢谢
 
  李治国:谢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提起辐射,有点神秘,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辐射只能通过专业仪器设备进行监测。辐射环境监测是我们核安全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发挥着“耳目”和“哨兵”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国家已形成了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重点核设施周边辐射监督性监测网络。目前,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网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辐射环境监测网。
 
  我这里有一个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点位示意图,这个在发给大家的手册里也有。目前,我国国家级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立了1835个监测点,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边境口岸、核设施周边以及其他重要边境地区。此外,各省(区市)还建设了点位更多的省控网。我们在核电厂等重要核设施建立了监督性监测系统。这是某个核设施周围监测点位示意图,这个示意图在发给大家的手册里也有。从这个示意图大家可以看到,以核设施为中心,围绕着核设施周围5公里、10公里、15公里这个范围,包括15公里之外的范围,在核设施周围16个方位分布了一百多个监测点位。这些点位里有的是自动监测站,有的是空气、水、土壤等环境采样点。从监测数据看,多年来我国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我们通过《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还有部网站公布有关辐射监测结果,也欢迎大家查询。
 
  提到辐射,很多人担心影响健康。其实辐射无处不在,在我们生活里面,有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分布在我们的每个角落,在日常环境中的土壤、空气、食物和水都有一定的辐射,所以就辐射来说,“你见与不见,它就在那里”。
 
  可以说,我们人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起源、进化直到现在。甚至说由于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些放射性核素,比如钾40等放射性元素,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放射源”。今天各位记者朋友坐在这里,就是你辐射我,我辐射你。
 
  但是大家不要害怕,不要担心。说什么东西有没有害,都有个“量”的概念,也就是说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就辐射来说,一个人一年受到100毫希沃特以下的辐射,在医学上是观察不到对健康的损害。这个希沃特是辐射剂量的单位。毫就是毫米的毫,是千分之一,10的负3次方。
 
  100毫希沃特有多大呢?刚才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接受很多天然辐射,一年累积下来3个毫希沃特左右。其他生活场景也会增加一些辐射,比如:坐飞机从北京到上海,受到的辐射大约0.004毫希沃特。到医院体检,做一次胸部X光检查,可能增加大约0.05毫希沃特。但这些距离影响健康的量都还很远。当然,我们也不要去接受没必要的辐射。
 
  对于核能开发等活动,我们国家标准有严格的要求。对于普通公众,人为活动导致的年有效剂量不超过1个毫希沃特,这比天然照射的水平还要低。
 
  在环境影响方面,多年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水平一直保持良好,与上世纪80年代天然环境辐射本底调查相比,我国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没有明显变化。
 
  另外,现在信息来源很复杂。比如去年,网上流传“某某城市辐射值超过100威胁健康”。这里的辐射值100,是环境监测中用的单位“纳戈瑞”,戈瑞是一个单位,纳是纳米的纳,是十的负9次方,是十亿分之一。简单来说,“纳戈瑞”只相当于我们刚才说的“毫希沃特”的百万分之一。
 
  所以,科学理性是守护健康的盾牌,如果大家对辐射环境相关问题有疑问,可以咨询专业机构,比如我们部网站有局长信箱,大家有疑问可以发邮件,我们各省生态环境部门也都有专业的辐射环境管理机构。
 
  网上有人拿着手持式仪器到海边测辐射的视频。这种检测不能测量水中放射性的含量。用专业一点的术语讲,这些手持仪器测量的是周围环境的辐射吸收剂量率,测到的辐射主要来自宇宙射线和周围的岩石土壤。要测量水中的放射性,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实验室,进行一系列富集、分离、纯化等处理,再利用精密、专业的分析仪器进行测量分析,往往需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大家看到这些情况需要咨询的时候也可以跟我们联系,我们也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谢谢。​​​​
 
  原标题:我国核设施辐射环境水平良好(答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