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宁海县“三向发力”加快经济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 宁波市宁海县“三向发力”加快经济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近年来,宁波市宁海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全面推动产业发展低碳、林业基地固碳、资源利用减碳,加快“绿色生态红利”变为“低碳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全县绿色能源产业产值超百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超12%,清洁能源装机总量实现翻番、达55万千瓦、三年翻一番,茶山林场、宁波中加低碳新技术研究院入选全省第一批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全市仅2个;县水务集团成为全省唯一参与制订国家污水处理领域首个低碳团体标准《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评价技术规范》单位。
 
  一、聚焦低碳打造特色制造产业,全力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一是全力打造光储制造产业。以“大优强、绿新高”为导向,布局发展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一体打造集上游硅锂钴原材料、中游电池片、下游光储总部经济在内的全链式产业集群。目前,已集聚总投资超200亿元的光储产业链重大项目4个,力争年内光储产业产值破300亿、两年破500亿,“十四五”期间打造全省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新高地,成为环三门湾清洁能源产业核心区。
 
  二是加快打造数智制造产业。聚焦“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架构,启动企业数字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文体模具等传统制造业产业大脑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今年上半年,新推进投资1000万以上数字车间项目46个,建成省、市、县三级数字化车间项目13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制造业)实现产值119.7亿元、同比增长18%。
 
  三是创新打造循环制造产业。立足自身产业特点,创新培育“煤→发电→粉煤灰→新型墙材”“生活垃圾→发电→炉渣→建筑骨料”等5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主要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95%。2021年,循环经济年产值突破130亿元。今年,该县循环经济创新示范区成功入选省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名单。
 
  二、聚焦固碳培育竹林碳汇基地,全力拓展绿色发展空间
 
  一是做活碳汇运营模式。探索“经营主体增汇+企业固碳”模式,林场负责培育竹林,企业负责收购加工竹材、打通销售市场,形成现金流反哺林场发展,实现林业固碳增汇和竹产业发展互促共进。目前,已建成竹林碳汇经营面积1187亩、年碳汇量达2227吨,碳汇及竹产业年产值超1.2亿元。“十四五”期间,竹林碳汇经营面积预计可达30000亩、年碳汇量超2100吨、碳汇及竹产业年产值达3.6亿元/年。
 
  二是提升碳汇竹林品质。立足茶山林场,高标准实施“千里万亩”碳汇竹林培育工程,从严抓好森林防火,提标打造林场道路系统,新建竹子外运快速路(轨道),确保碳汇林基地保护好、培育好、品质好。目前,茶山林场已建设碳汇林森林防火带43.2公里、四级公路标准主干道11公里、山林运竹快速路20.2公里。
 
  三是深耕碳汇专技市场。依托宁波中加低碳新技术研究院平台,开展和浙江大学合作,追踪竹林材质加工过程中碳排放、碳转移率、碳足迹,为精准固碳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加强竹产品固碳研究和应用推广,所研发的CLBT正交胶合竹木、Glubam胶合木、竹节构轻型住宅构件等6项碳汇技术产品达国内领先水平,均正式投产。
 
  三、聚焦减碳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全力提升绿色发展质效
 
  一是抓光资源增量开发。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全力推动光伏资源利用,成功列入浙江省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海头村、刘三村成为全省第一批低碳试点村名单。加速毛屿、下洋涂等农光互补和渔光互补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已建成全省首个百兆瓦级渔光互补项目,年发电量达1亿千瓦时,养殖收益超1.2亿元,预计十四五期间光伏装机总量可达1700兆瓦。
 
  二是抓水资源存量盘活。推动县域7座污水处理厂应用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和厌氧氨氧化技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前,全县污水处理行业可年均节约优质原水近800万吨、减碳450吨,压缩用水成本3500余万元,做法入选全国首批城镇污水低碳运行案例。加速推进总投资79.5亿元的全市首个大型茶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进度,谋划启动总投资80亿元的岔路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全力推动总投资53.3亿元的清溪水库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水力发电装机总量预计将超400兆瓦。
 
  三是抓生物资源产量释放。按“农牧结合、生态匹配”原则,构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打造集废弃物回收、沼气利用、有机肥加工营销、作物轮作于一体的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目前,已实现规模养殖场排泄物废弃物100%资源化利用,建成沼气发电工程5座,年发电量超300万千瓦时,开发“菜稻”“芋稻”“药稻”轮作体系12类,覆盖种植面积近3万亩,每年助农民创收超6亿元。
 
  原标题:宁波市宁海县“三向发力”加快经济发展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