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陇南市《关于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

  • 政策解读│陇南市《关于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各地政策
   为加快推进全市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弱项,提高设施运行效率,根据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结合陇南实际,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卫生健康委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
 
  现就有关情况作如下解读。
 
  一、明确建设目标,压实各方责任
 
  2025年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目标:
 
  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底,全市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60公里,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能力2.6万立方米/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白龙江、嘉陵江流域干支流污水处理基本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武都区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
 
  生活垃圾处理。到2025年底,全市城市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300吨/日左右,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能力达到300吨/日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45%左右。
 
  固体废物处置。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新增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到2025年底,全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总体匹配;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规模化和专业化运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危险废物市内规范利用处置率持续提高,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实施方案》要求市直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办理前期手续;各县区政府要压实工作责任,继续加大向上对接力度,积极谋划一批经济效益好、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加大地方专项债券争取力度;建立全市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加强跟踪监测和分析调度,对投资项目和投资计划执行等进行动态采集、分析和预警。
 
  二、五项措施补短板、强弱项,优布局、提品质
 
  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制定五项措施,有序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一)着力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1.完善污水及资源化利用设施。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推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厂网一体化”。实施雨污管网混错接改造和破损管道修复等,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结合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扩能改造,系统分析再生水利用需求,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
 
  2.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加快推进武都区、西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不具备建设规模化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条件的县,鼓励通过跨区域共建共享方式建设。加快补齐分类收集转运设施能力短板。至2023年末,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超过300吨地区全部建成垃圾焚烧处理设施。
 
  3.完善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设施。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提升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
 
  4.完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按照国省统一部署,积极谋划我市特殊类别危险废物的利用处置、焚烧处置、填埋处置基地建设项目。到2025年,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二)着力构建一体化城镇环境基础设施
 
  1.推动环境基础设施体系统筹规划。依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统筹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持续推进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
 
  2.强化设施协同高效衔接。积极探索市政污泥与垃圾协同焚烧、渗沥液与污水协同处理的有效方式,发挥环境基础设施协同处置功能。
 
  (三)推动智能绿色升级
 
  1.推进数字化融合。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移动端APP等技术手段,探索建立城镇固体废物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智能化处理体系,实现医疗废物“闭环管理、定点定向、全程追溯”。
 
  2.提升绿色底色。新建环境基础设施,鼓励采用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工艺、技术和设备。鼓励各地根据污泥产生量和泥质,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拓展土地利用、焚烧处置、建材利用等多种处置方式。加快提高焚烧飞灰、渗滤液、浓缩液、填埋气、沼渣、沼液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建立再生资源区域交易中心。
 
  (四)提升建设运营市场化水平
 
  1.积极营造规范开放市场环境。健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行机制,营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制定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运营指导意见,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
 
  2.深入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按照排污者付费、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推动的原则,引进高水平专业机构,以园区、产业基地等工业集聚区为重点,积极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3.探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以小城镇或园区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委托具有专业能力的环境服务供应商实施污水、垃圾、危废、医废等多要素、多领域一体化治理服务。
 
  (五)健全保障体系
 
  1.加强科技支撑。紧紧围绕污染治理需要,围绕固体废物处置和小型垃圾焚烧等领域存在的技术短板,征集遴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单位进行集中攻关,解决市场急需的关键技术和设备。
 
  2.健全价格收费制度。加快推进垃圾分类,鼓励各地创新垃圾处理收费模式。合理核定医疗废物处置定额、定量收费标准。加强工业危险废物和社会源危险废物处置成本调查,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收费标准。
 
  3.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募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落实环境治理、环境服务、环保技术与装备有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4.完善统计制度。依托现有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统计体系,加强统计管理和数据整合,进一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统计指标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原标题:《关于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 实施方案》相关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