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湖州是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前沿阵地,太湖蓝藻倒灌问题一直是湖州市治水的短板和隐患,也是各界关注、百姓关心的焦点。近年来湖州市坚持“七措并举控蓝藻”,着力构建“预、拦、捞、修、联”五大机制,基本实现重点区域“日聚日清、不绿不臭”的目标,圆满完成长三角主要领导人峰会、乌镇互联网大会、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等重要时段水环境保障工作,大幅降低太湖蓝藻暴发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五水共治”再夺金鼎,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稳定保持“100%”,入太湖水质连续14年优良,成为2021年交接断面考核全省二类考核地市中唯一获得考核结果全优的城市。涉蓝藻信访件由2019年上百件下降至2021年的5件,全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由2018年的84.13%提升至2021年的87.24%。
一是问题导向,建立机制。
针对太湖蓝藻倒灌防控难题,湖州成立市蓝藻防治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水利、交通等部门10名专业人员与市生态环境局合署办公。将全市蓝藻防控工作纳入“五水共治”考核,出台《湖州市蓝藻防治实施方案》《太湖蓝藻应急防控暨水环境质量保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重点锁定东西苕溪入湖口,月亮酒店、长岛公园等重点区域,以及重要会议活动和节假日等重点时段。
二是综合研判,科学预警。
落实专人负责定期调度气象、水文、卫星遥感、水质监测、无人机航拍与人工巡查等信息数据,实时掌控太湖蓝藻分布、流向、密度、发展趋势等情况。开发全市水污染综合治理智慧化平台蓝藻防控子应用,通过历史和现状数据,综合研判太湖及内河蓝藻演变态势,及时启动“蓝、黄、红”三色预警,在月亮湾、环城河等区域安排专业人员值班值守,时刻做好应急准备。定期编制蓝藻防控工作信息日报与专报,辅助科学决策。
三是迅速响应,注重长效。
湖州成立市、县(区)、镇、村四级2125人的网格化巡查队伍,构建全市统一调度、区县分工协作的蓝藻防控工作机制。每日开展早、中、晚三次巡查,全面掌握区域藻情藻况,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打捞,最大限度降低太湖蓝藻倒灌对城市景观和百姓生活的影响。今年以来,累计出动机械打捞、运输船只8667艘、人员15962人次,共打捞蓝藻9.75万吨。
四是加大投入,提升效率。
创新研发推流器,多渠道引进各类先进船只与设备,采取网拉泵吸、围隔导流等实战型打捞方式。近三年来,累计投入蓝藻资金1.64亿元,引进各类打捞、控藻船只55艘,建设控藻平台10座,藻水分离站5座,新建维修拦截坝21.6公里,安装推流器11.3公里。今年又投入1600万升级改造小梅口藻水分离站,全市处理藻浆能力一举跃升至10000吨/日。
五是控源截污,严格治理。
全域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990个建设单元已全部完成,在全省第一个实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管理和验收“三统一”,做到雨污分流,污水集中纳管处置,减少污染排放。完成太湖南岸65.5公里湖岸线,纵深岸2公里范围内1184个入河排污(水)口查、测、溯、治工作,建立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监管体系,“上牌制”等创新举措被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从源头减少蓝藻生长的必要营养物质。
六是保护生态,加强修复。
结合“水韵湖城”行动方案,加快南太湖湖滨生态修复带和大钱港等入湖溇港生态缓冲带建设,提升太湖水体自净能力,有效拦截污染物入湖。累计完成太湖生态缓冲带40万平方米的芦苇收割和补植,逐步增强太湖蓝藻生态防控能力。在城市河道采用生态浮岛、曝气增氧等生态修复技术开展治理和绿化美化,建成30000多平方米景观浮岛,总绿化面积达30万平方米。
七是多方协同,联防联控。
与无锡市签订《太湖蓝藻防控协作机制合作协议》,主动开展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和协同治理,引入无锡德林海等专业公司,指导和协助基层防控太湖蓝藻。与浙江大学、生态环境部规划院、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技术和科研单位密切衔接,加强太湖蓝藻预警预测、藻类应急处理、综合防控技术研发与工程化应用等研究,努力破解太湖蓝藻倒灌难题。
原标题:湖州市“七措并举控蓝藻”成效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