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近年来,亳州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2022年1—10月13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有12个达到或优于Ⅲ类,优良率92.3%,同比上升30.8个百分点,水质改善率位居全省第一。
体制机制构建。坚持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11+1”工作组、市县乡村分级负责、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体制;书记、市长亲自抓,深入基层调研,研究工作方案,部署任务落实,扎实推进沿河居民污水直排等地表水污染防治九大行动。构建“环保开单子、水利编项目、农业同跟进”的中小河流治理“横向联动”机制;构建“市县统筹、流域连片、乡镇为块、村庄为点”农村污水治理“纵向互动”机制,提高水环境保护成效。成立西淝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人民群众更快喝上更好水。
政府群众共治。坚持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参与,听取群众意见,依靠群众监督;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2021年,申报中央资金3720万元,用于西淝河和古井镇水环境治理。2022年,2个项目已入中央环保项目库,预计可争取资金7000万。发动群众参与,实现共建共享。如谯城区淝河镇冯洼新村芦草沟综合治理采取政府和群众共担方式(政府出资65%、群众出资35%),推进生活污水截流,集中收集处理,清除河沟污染,恢复河沟环境,赢得群众支持,获得群众满意,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城镇村庄统筹。打破水污染防治城乡割裂,避免重城市轻农村,坚持城乡统筹,促进乡村生态振兴。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维护,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56万吨/日,市建成区12个黑臭水体治理“长治久清”、24个县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初见成效”。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78个乡镇处理能力12万吨/日。全面排查整治规范入河排污口320个,杜绝滥设排污口的乱象。建设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66个,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处理,完成改厕36.2万户,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扎实推进,已经完成治理136条,“有河有水、有草有鱼、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建设扎实推进。
进水出水联控。扎实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计划2023年底前管网覆盖率提升至75%以上,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或稳定塘等水质净化模式,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提高出水水质。强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重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管,密切关注运行情况,进水口、出水口均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实时在线监控水质、水量变化,分析运行情况,对异常数据及时研判,溯源排查,严厉打击非法排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稳定并达标排放。
岸上岸下协同。水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需要岸上岸下协同。全面开展“清河行动”。印发了《集中开展河道大清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将14631个沟、渠、坑、塘等小微水体纳入整治范围,已累计清理河道2700km、水域面积37km²,清理生活垃圾、秸秆、塑料等2081吨。开展沿河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整治,采取截污纳管收集处理、小三格化粪池就近处理等方式,已治理1700余户。开展养殖污染整治。2461家规模化养殖场均建设了粪污防治和综合利用设施,严防养殖污染河流。严格落实河长责任,健全河道巡查管护体系。加强河道坡岸治理,优化河道周边种植模式结构,有效降低农药化肥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开展绿化地形塑造,沿岸陆域绿化提升工程,努力将河道打造成水质良好、水面清洁、河岸优美的生态景观带。
内水客水并防。强化跨境河流防治,建立联防工作机制。强化应急管控。关注跨界水质自动站水质数据,加强汛期巡查,加密客水水环境监测,掌握实时水质,及时通报上下游环境和水利等部门,科学开闸泄洪,严防客水污染。实施生态补偿,强化内水防治。制定《亳州市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评估办法》,对涡河等8条主要河流的18个跨界断面,100条支流的214个乡镇断面开展月度监测评估;健全以水质改善为基础的生态补偿机制,压紧压实县区及乡镇水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建设有26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对重点流域和主要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的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
减污活水并举。坚持源头防范、污染减排和活水工程共同推进。强化建设项目源头控制,严把项目准入关,严防高排放高污染项目落地;对现有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实现污染减排,推进绿色发展。实施水系贯通和水生态专项整治,涡河、宋汤河等水系连通的“一涵四闸”活水工程的建成和调度,亳州城区水系实现分区调度、分级控制、水体自然流动、河水逐级逐段换水,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宋汤河等城区河流水质。
原标题:亳州市多措并举改善水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