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印发

  • 《安徽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印发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各地政策
   近日,安徽省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安徽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进展,为2030年顺利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以强度为主、总量为辅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体系基本形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气候变化影响的观测、评估及风险管控得到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效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气候治理能力有效增强;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局面。
 
  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15.5%,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和废弃物领域甲烷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氧化亚氮、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管控进一步加强,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稳中有降。
 
  生态碳汇能力持续提升。力争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1%,森林蓄积量达到2.9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到53%,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8%以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成,碳汇交易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高。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领域、重要生态安全地区以及重要经济区域的气候韧性和适应能力显著提高,气候适应型城市示范作用明显加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观测预测和影响评估水平明显提升,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
 
  气候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加快构建应对气候变化法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制度体系,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展望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非化石能源占比显著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基本完善,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全文见附件↓↓↓
 

  原标题:​安徽省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徽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