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近日,生态环境部执法局对全国4个地方积极探索第三方机构监管机制的典型做法通报表扬,其中我省杭州、温州两地被肯定,充分展示我省在环保服务机构行业规范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不仅精准打击违法行为实现“见效快”,更注重夯实制度建设“护长远”。2022年8月1日,我省正式实施《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省级层面明确了生态环境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在此基础上,各地积极探索创新,输出许多有益经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杭州、温州两地经验做法。
杭州:“码上”监管严把源头关!
“您公司被列入黄码单位,同时编制人员因月编制环评数量超过5份被2次预警,相关环评文件被列入杭州市2022年1季环评文件质量抽查清单。”日前,杭州市对某建设项目环评报告表中存在降低环境影响评价标准问题,分别对建设单位、环评单位、环评编制人员给予通报批评的行政处罚,并对环评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分别给予失信记分。
2022年3月起,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实施《杭州市环境影响评价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全过程监管工作方案(试行)》,严把环评质量源头关,有效整治环评技术服务市场乱象。
生态环境部门根据环评文件质量核查情况,对纳入管理范围的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按红、黄、绿三色赋码管理,其中因环评文件编制质量问题受到罚款、限制从业、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的赋红码;受到通报批评等处罚的赋黄码;其余的赋绿码。同时,每季度首月结合环评单位赋码结果,对上季度提交的环评文件质量进行复核,其中红码机构复核率100%,黄码机构复核率50%,绿码机构复核率5%,并对每月主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超过5 份的从业人员实施提醒。依托“生态智卫”系统,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开发了“环评中介服务”应用板块,并打通环评审批、行政处罚、信用平台等数据系统,实现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自动赋码、主动提醒、问题交办闭环管理功能。
一年来,已将220余家(其中本地141家,外地31家,期间注销52家)在杭州市从事环评服务的环评机构及2000多名从业人员纳入管理范围,对10余家机构的编制人员预警提醒20次,共有17家环评单位、35名环评编制人员、25家建设单位被通报批评,2名环评工程师被限制从业5年,1环评家单位被罚款共计3.5万元、收违法所得共计1万元,倒逼环评单位和环评编制人员不断提升环评编制质量,促进环评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温州: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管理有法可依
2023年1月1日起,《温州市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据悉,这是全国首个针对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为行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条例》有哪些创新性举措?
“建立生态环境服务可追溯机制和样品采集专用识别标识系统,是此次《条例》的亮点。”温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张胜海介绍,《条例》共22条,根据当前生态环境服务机构存在的普遍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在样品采集、监测和检验等方面,从前端到终端均采用专用识别标识系统,将环节视频记录以便追溯。
《条例》通过明确四方面内容加强日常监管:
在明确监督管理体制方面,确定了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主抓、其他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强化第三方机构全过程质量控制。
在明确监督检查权力方面,授权生态环境部门等相关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开展现场检查、调查询问、证据取证等检查措施。
在明确分类监管方式方面,根据第三方机构服务质量、执业规范等情况进行信用评价,运用大数据分析开展违法风险监测预警,实现分类、精准监管。
在明确违法责任追究方面,《条例》规定第三方机构存在弄虚作假的,可处二万到二十万罚款,对其直接管理人员或主管人员处二千元至二万元罚款。
来听听第三方环保机构的心声
“作为生态环境服务机构,虽然是被监督方,但《条例》施行一方面能让规范服务的机构更有底气,一方面也能让企业委托方能收获真正优质的服务。行业发展在自律的基础上多了一层法律保障。”浙江中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彬认为。
来源 | 省生态环境厅执法处
编辑 | 王雯 杨婷玉
原标题: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怎么监管?生态环境部点赞我省两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