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题,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题,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5月19日上午,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召开2023年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光胜出席并介绍江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情况,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一级调研员蒋英文,省农业农村厅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主任余进祥,资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郑长泽,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二级调研员丁捷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江剑平主持新闻发布会。
 
  江剑平: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召开的“江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省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以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为动力,推动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去年年底,《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我省作为受邀参加COP15的8个省份之一,精心组织了“江西日”宣传活动,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万物江西、美丽江西的良好形象。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了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光胜先生,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一级调研员蒋英文先生, 省农业农村厅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主任余进祥先生,资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郑长泽先生,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二级调研员丁捷先生向大家介绍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提问。
 
  下面先请陈光胜处长作介绍。
 
  陈光胜:谢谢主持人!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见面交流。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之际,组织召开生物多样性专题新闻发布会恰逢其时,非常有意义。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媒体朋友们的关心关注、积极支持,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先后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COP15领导人峰会等场合,多次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意义,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国之大者”,为我们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生态屏障、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水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奋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主要是“七个强化”: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完善法规制度体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其融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先后出台了《江西省森林条例》《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江西省禁止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办法》《江西省林长制条例》等法规规章,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2021年颁布了全国首部保护候鸟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西省候鸟保护条例》。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江西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全省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举措。建立了由生态环境、林业、农业农村等26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筹建专家委员会,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攻坚克难,全力保护物种栖息生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推进美丽江西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取得全局性提升。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首次100%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考断面水质连续两年达到“十四五”考核目标,长江干流江西段连续五年、赣江干流连续两年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生态质量指数75.05,继续成为生态环境优等生。全面加强公益林和天然林管护,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江西省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已基本将主要江河源头、重要湖泊、越冬候鸟重要栖息地等重要湿地区域纳入保护范围,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35%,实现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是强化系统治理,精心呵护赣鄱万物生灵。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南方丘陵山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典型经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优越的森林、湿地资源和独特的气候地理,孕育了我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目前已查明全省鸟类580种,占全国鸟类的40.14%。全球100%的珍稀极危物种蓝冠噪鹛在江西青山绿水中栖息,种群数量从实施保护前的50余只,增加到250余只。被誉为“鸟类天堂”“白鹤王国”的鄱阳湖,在全球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均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每年秋冬季,约有60-80万只候鸟飞抵鄱阳湖栖息越冬,其中全球98%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在此越冬。已知野生脊椎动物1007种,占全国总数的21.5%。珍稀濒危物种野生梅花鹿(华南亚种)种群数量由实施保护前的不足60头,增加到620余头。水生生物资源丰富。2022年12月,鄱阳湖星子站水位7.59—8.11时,监测到长江江豚638头次,其中长江干流62头次、鄱阳湖552头次、赣江15头次、信江9头次。江西长江江豚保护案例入选2022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全省现已查明的野生高等植物6337种,其中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水松、南方红豆杉、红豆杉、资源冷杉、大别山五针松、大黄花虾脊兰等。
 
  四是强化多措并举,不断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一江双心、五河三屏”的生态保护格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542处,连同其它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措施,有效保护了90.98%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如今的赣鄱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落实就地保护体系,积极应对夏秋冬连旱极端不利局面,2022年11月成功解救鄱阳湖受困江豚111头,尽最大努力保护好鄱阳湖长江江豚。完善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体系,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持续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2022年共放流各类鱼苗3.2亿尾。
 
  五是强化监测评估,准确掌握资源本底状况。全省初步布设城乡、农田、森林、湿地、水体等五种类型共649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分批开展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组织开展江豚科考活动,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印发《江西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江西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定期发布江西省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印发江西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率先在14个森林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个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生物多样性监测。全省首次发布了江西省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报,今年又将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发布江西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进展报告(2021-2022)。全面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共监测到珍稀濒危鱼类9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生物中华鲟、二级重点保护水生生物胭脂鱼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吻鮠、月鳢、斑鳢和子陵吻虾虎鱼,极危鱼类鳤,易危鱼类细体拟和白缘䱀;土著鱼类165种,包括刀鲚、鳗鲡等江海洄游性鱼类,青鱼、草鱼、鲢、鳙等江湖洄游性鱼类,鲤、鲫、鲇等定居性鱼类。通过开展本底调查,林业部门现已发表新物种16种;发现中国新记录物种6种,中国大陆新记录物种2物,江西新分布记录物种101种。首次在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金斑喙凤蝶。
 
  六是强化监督管理,更加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统筹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从严从实督促抓好涉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改及信访件办理。连续6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持续开展打击毁林、森林督查、湿地专项行动、“清风”行动,严厉打击涉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完善禁捕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禁捕执法监管关口前移,组织开展联合行动,对各类非法捕捞行为始终保持严打高压。全力抓好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努力推动生物安全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持续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建立外来入侵物种厅际协调机制,协同开展重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2022年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9万亩,多元化治理福寿螺136万亩。
 
  七是强化宣传教育,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共识。在组团参加COP15第一阶段会议的基础上,去年12月,我省作为受邀请参加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中国角展示、边会活动的8个省份之一,精心组织了“江西日”宣传活动,展示了我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展现了万物江西、美丽江西的良好形象。“生物多样性江西”走出国门,“赣鄱味”溢满COP15中国角。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际淡水豚日、鄱阳湖国际观鸟周等时间节点,开展多平台、多渠道、多频次的系列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合力,共建共享万物和谐的美丽江西。今年5月22日,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省农业农村厅将在享有“纯净资溪、生物宝库”美誉的抚州市资溪县,联合开展江西省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欢迎媒体朋友们届时莅临开展采访报道。我们深知,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在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趋势尚未缓解的大形势下,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面临较大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律的认识,探索创新保护途径与方法,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治理水平,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路子,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西,努力让人民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江剑平:谢谢陈光胜处长的介绍。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请举手示意,并介绍所在新闻机构。谢谢!
 
  中新社记者: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蒋英文:大家知道,自然保护区是镶嵌在江西绿色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为推进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从2021年起,我们启动建立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逐步延伸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并依据监测等成果,编制《江西省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报》《江西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进展报告》,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隔年发布。在去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省在全国率先发布了“保护公报”,引起了社会以及媒体的高度关注。今天,我们又发布“监测进展报告(2021-2022年)”。
 
  2021-2022年,按照我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我省1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中央资金4461万元,先后启动监测项目171项,至2022年底已完成89项。两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在官山等5个自然保护区采用卫星遥感、近地面遥感技术对景观多样性进行了监测;二是建立了183个标准固定样地和6个大型固定样地,其中新增固定样地57个,对不同生态系统实施长期定位监测;三是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都建立了气象站和水文监测设施,九连山等5个自然保护区先后建立了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对生态系统基本要素进行长期连续监测;四是布设了红外相机2356台,其中新布设红外相机1512台,构建了以红外相机为主体的野生动物监测体系;五是我们持续在鄱阳湖区(含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越冬水鸟调查。同时,对梅花鹿、白鹤、蓝冠噪鹛、金斑喙凤蝶、大黄花虾脊兰等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或珍稀动植物实施研究监测;六是马头山等7个自然保护区相继开展了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或专题调查。两年来,利用研究监测成果:
 
  一是发表新物种16种,其中大型真菌3种,蕨类植物2种,种子植物3种,昆虫3种,两栖类动物3种,蜘蛛2种;发现中国新记录物种6种,中国大陆新记录物种2种,江西省新分布记录物种101种。
 
  二是举办科普活动206场(次),媒体宣传报道共376次。央视《秘境之眼》栏目是国家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黄金品牌,自2019年开播以来至2022年12月底,我省在该栏目播出共62期,其中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底,播出高达49期。
 
  三是发表学术论文137篇,其中SCI论文35篇,CSCD核心期刊44篇,一般中文核心期刊58篇;出版图书27部;获各类科技奖励24项。
 
  新浪网记者:省生态环境厅积极推动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请问该《实施意见》的贯彻施行有哪些重要意义及特色亮点?落实情况如何?
 
  陈光胜:去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为加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
 
  一是总体目标明确。到2025年,全省保护优先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到2035年,全省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形成类型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网络体系。
 
  二是重点任务突出。围绕“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空间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体系、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生物多样性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强化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推动合作交流与公众参与”7个方面,明确了17项具体任务。
 
  三是特色亮点鲜明。明确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外来入侵物种5方面管理制度。对白鹤、蓝冠噪鹛、长江江豚、梅花鹿、中华穿山甲、大鲵等旗舰物种提出了具体保护措施。对各类生态系统、候鸟通道、水生生物等方面明确了保护和修复任务。
 
  四是保障措施有力。牵头成立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各成员单位对照任务分工,强化工作举措,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筹建专家委员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决策咨询。利用组团参加COP15第二阶段会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时机,广泛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升社会各界认知程度及保护意识。
 
  下一步,我厅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责任担当,强化协调联动,强化宣传发动,不折不扣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高标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西。
 
  今视频记者: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其中提到鄱阳湖江豚数量为492头。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刚才的新闻发布材料中提到,江西省监测到长江江豚638头次,请问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另外,相比之前历年科考结果的450头左右,鄱阳湖江豚数量呈现稳中向好态势,请问江西省在保护江豚方面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余进祥:江豚头数和头次的区别,主要是计数方式不同。638头次是江豚监测活动中对观察到的江豚直接计数的直接观测结果。492头是将观察到的结果按照数学模型推算后的种群数量结果。再加上两次活动的时间、水位等不同,导致两个结果之间存在差异。
 
  纵观全流域科考历年结果,鄱阳湖江豚数量一直稳定在450头以上,长期保持着总量的“半壁江山”,对江豚种群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大力保护江豚栖息环境。建立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强涉渔工程监管,开展“四清四无”专项行动,近三年共销毁网具1.64万吨,整治堑秋湖233个。二是着力保障江豚饵料资源。实施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彻底解决“人豚争食”问题。把增殖放流作为保护江豚的重要手段,每年放流各类鱼苗2亿尾以上。三是全力做好遇险江豚救护。重点推进部省共建江豚保护基地建设,建立江豚保护救护体系。尤其是去年,鄱阳湖极枯水位下启动多套应急救助方案,成功救护111头江豚,取得“零死亡”成效,创造了江豚保护史的奇迹。四是积极营造江豚保护氛围。面向社会开展“水生野生动物宣传月”“我为江豚来奔跑”以及江豚保护进渔区、进学区、进社区活动,大力宣传江豚的保护意义和救护措施。五是合作提升江豚保护能力。强化与国家级专家团队的研究合作,建立以中科院水生所为技术支撑的江豚就地保护科研团队,和以中国水科院淡水中心为技术支撑的江豚人工繁育及迁地保护科研团队,共同开展江豚基础研究、驯养繁殖和栖息地生境修复等研究。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近年来,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两山”理念,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推动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请问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从哪些方面重点施策,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丁 捷: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厅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美丽江西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积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适时开展立法调研,全面准确把握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经验做法,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推动《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研究制定相关工作。
 
  二是加强监测评估。依托全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推进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建设,加强与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生物多样性监管数据资源共享,进一步健全完善全省生物多样性监管网络。持续开展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
 
  三是加强保护监督。组织开展“绿盾2023”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研究制定《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有限人为活动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监督,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四是加强部门联动。认真履行“组织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职责,依托联席会议机制统筹推进工作,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见效。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用好我省组团参加COP15——2中国角展示、边会活动成果,组织开展“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系列宣传活动。坚持部门联动、上下互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科普宣传,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持续扩大社会影响。
 
  南昌日报记者:据悉,资溪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请向我们介绍下,近年来资溪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郑长泽: 资溪是一座群山环抱、翠意连绵的山城,被誉为“华夏翡翠、人类绿舟”。近年来,资溪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扎实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努力打造美丽江西“资溪样板”,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一是生态制度越来越完善。我们不断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出台“纯净资溪”环境保护十条禁令,创新建立“林长+警长”生态综合执法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立全省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二是生态空间越来越优化。资溪大力实施“最优森林、最净溪河、最美山城、最真乡村”4大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30.8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域面积50.56%,越来越多的珍稀动植物在资溪“落户安家”、繁衍生息,境内拥有陆生脊椎动物27目91科387种、高等植物265科1003属2934种,是武夷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被专家誉为“难得的动植物基因库”。
 
  三是生态产业越来越绿色。我县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打造了面包食品产业城、竹科技产业园2大生态产业园,以绿色食品(面包)为首位、竹木加工为主导的“1+1”绿色产业格局基本建成,通过绿色产业反哺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了一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江剑平: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新闻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江西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会后再进行咨询、沟通或专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