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主要污染物变化,《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印发

  • “数”说主要污染物变化,《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印发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从“蓝天难见、繁星无影”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十年来,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期,紧跟生态环境部步调,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发布《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进行深入讲解。
 
  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以来,北京市空气质量全面大幅度改善,甚至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北京奇迹”,水生态环境实现质变,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值继续降低,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减碳亦在稳步推进。
 
  PM2.5浓度继续降低,碳排放强度保持最优
 
  2022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为3微克/立方米,连续6年浓度值保持在个位数;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
 
  与2013年相比,全市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下降66.5%、88.7%、58.9和5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6天,比2013年增加了110天,一级优天数增加了97天,空气重污染天数为3天,比2013年减少55天。
 
  这背后离不开北京“一微克”行动的全面铺开,重点聚焦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减排和扬尘管控等,累计推广新能源车61万辆,完成2.1万户村庄散煤清洁能源替代;提升扬尘精细化管控水平。
 
  同时,为响应“双碳”战略目标要求,北京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22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以上,继续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具体措施上,北京市不断深入推进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减碳,已经将全市886家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本市试点碳市场管理。
 
  全方位监测,“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力监”
 
  气监测方面,北京在已有的天空地一体化三维监测网络基础上,持续开展PM2.5来源解析和污染过程追因溯源,为大气监管和污染应对提供技术支撑,用200多颗遥感卫星观测北京及周边区域的地面状况;水监测方面,北京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传感器的应用,进一步提升重点流域水质监测预警与水污染溯源能力;土壤监测方面,北京分层次、分重点、分时段开展土壤环境监测,进一步加强遥感手段的应用。
 
  监测工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北京将持续运用现代感知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大力发展智慧监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感知力。到2025年,与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大监测”格局将更加成熟定型,高质量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更加完善,监测评价制度不断健全,新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2022年,北京共监测五大水系河流共计105条段、长2551.6公里,其中优良水质河长占比77.9%,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28.1个百分点。
 
  2023年北京市将继续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让首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