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行业要闻
“双碳”目标确立之后,我们经常能听到碳足迹、碳核算、碳计量、碳账户等等之类的衍生词,虽然工业活动是我国着重针对的减碳减排领域,但是对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出行的大力提倡也一直没有放松过。
而实际上,个人碳排放量也很不容小觑。九三学社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个人碳排放行为规范法制建设的提案》中就指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至50%。
那么也不算很意外,企业要建立“碳账户”,个人的“碳账户”,很多人觉得还是“将来的事儿”,不过,这个未来也许比你想象中来得更快。
各省启动的碳普惠试点已经有了端倪,大多以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牵头,省环境保护厅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并采用政企合作的方式,依靠互联网企业信息化优势,在专业网站、APP程序、微信公众号等搭建综合性碳账户运行平台。
目前可识别的比如地铁公交出行,步行,单车行,垃圾分类,绿色外卖,ETC缴费,网络购票,绿色政务,电子发票,环保减塑,废品回收等等。
2022年,我国首个《个人碳账户研究报告》发布,表示碳减排正在进入“个体时代”,而“碳账户”有望成为继财产账户、信用账户之后,关乎每个人生活的“第三账户”。
其实,蚂蚁森林或许算是很多人最早拥有的“个人碳账户”了,通过低碳行为获得能量,积攒能量就可以种树,目前“个人碳账户”的原理跟这个差不多。即,通过低碳行为获取能量或者是积分,然后能量和积分可以换取一定的物品及权益,就熟悉的垃圾分类“绿色账户”来说,就也可以归为“个人碳账户”的一种。
所以,不要觉得“个人碳账户”离得好像很远,其实接触到的人已经不少了,只是未来会有更多场景拓宽,以及更精准的核算计量体系作为支撑。而且,碳排放权交易的主体如果进一步扩展到广泛的“个人碳账户”上,那么真正的“全民卖碳”时代就要来临了。
业界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个人碳排放将成为碳数据库和碳市场构建的重要一环,建立个人碳账户有利于成为个人承担气候问题责任的重要依据。目前,个人碳账户公平性有待保障,碳排放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也有待提高。更强的低碳意识,更丰富的场景,更有吸引力的激励手段,更广泛的参与积极性,以及更多元化的参与模式,都将是破解难题的重要路径。
还是那句话,让个人减排成为一种可量化的“资产”,为其冠以更大的“价值”,才能让新工具迅速在各个场景铺开。比如北京市的个人碳账本,吸引了千万人参与,阿里巴巴的88碳账户,覆盖了用户活跃度非常高的饿了么、菜鸟、闲鱼、天猫等生活场景。
从被动减排,到自愿减排,以“个人碳账户”为媒进入全民减碳时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