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碳账户逐步推开后,碳普惠的概念也并不难以理解了,人人都能成为“卖炭翁”的日子更近了。
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碳普惠能对企业、家庭、社区以及个人的减碳行动进行量化,并赋予一定的价值,从商业的角度引导价值实现,反过来激励减排行为。《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专题报告中就指出,消费端二氧化碳排放占比约为53%,所以可见碳普惠背后的减排意义究竟有多重大。
碳普惠的发展势头不错,2021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18个省市在政策层面提出要发展碳普惠机制,比如广东、山东、深圳、上海、成都、重庆、天津等等,其中广东碳普惠机制起步较早,且机制较为完善。
顶层设计、标准建设、激励机制、运行平台,广东一套“流程”了熟于心。
从广东生态环境厅公布的信息来看,已经有115个项目获得备案批准,核证减排量合计919393吨CO2当量,其中分布式光伏和林业碳汇是主流,分别有40个和74个,核证减排量分别为85757吨CO2当量和824470吨CO2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