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近年来,海宁市不断健全完善土壤污染防治协调联动体系,创新打造全域全过程土壤污染防控网络,建立分区分时同步效评机制,实施六方协同周报旬访月查制,克服疫情影响,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提速、提质、提效。3月1日,海宁宝圆染化有限公司地块(以下简称“宝圆染化”)修复在实现保质保量的基础上提速30%,经256天完成修复工程,成功移出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成为该市首个移出名录的污染地块。近三年,该市累计调查重点行业企业土地面积75.7万平方米,相应地块引入新项目投资7.5亿,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在保障土壤安全和高效利用同时,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在今年7月全省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环境工作培训班上作了经验交流。
一、建立“一本账”,做到“底数清”。一是打通数据共享,破解信息壁垒。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多部门、多区域信息共享机制,融合土壤污染状况数据,整合地块信息,展示建设用地用途变更和规划、土壤污染修复情况等,形成一本账、一屏清。已完成177个用途变更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均符合安全利用要求。二是实行动态更新,做到随时跟进。针对八大重点行业企业关停腾退用地,开展联合检查和大排摸,动态更新“疑似污染地块名录”,实时跟进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工作开展及完成情况,提前谋划推进土壤调查和项目布局。已完成40个重点行业企业关停腾退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移出疑似污染名录。三是建立分析反馈,掌握治理趋势。查清全市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分析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利用情况等基础数据,既为市级层面合理确定地块用途、提前谋划布局、科学实施土地管理提供参考,又为镇(街道)实施供地计划和项目招商可研提供需求服务。
二、推行“制度化”,形成“规范网”。一是建立污染治理“六方协同”机制。建立土壤污染责任人、修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效果评估单位、生态环境部门、第三方质控单位六方协同联动推进机制,排定计划任务,实行每周汇报,每旬座谈,压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责任,做到紧密衔接、提升时效。如宝圆染化2022年12月完成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效果评估单位迅速汇总形成整个地块的效果评估报告,缩短效果评估工期。二是建立信用评价与信息公开机制。全面施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相关从业单位和个人执业情况信用记录制度,充分运用调查评估和修复质控成果,定期核算报告编制单位报告评审一次性通过率,按年度进行信息公开。目前已经发布《土壤调查质量及结果年度信息公开》四期,有利促进第三方市场有序竞争、高质量发展。三是建立调查评估和修复质控机制。建立质控机制,开展调查采样检测全程服务,成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小组,对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过程开展监督检查抽查,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实施过程规范,二次污染防治措施到位,修复工程实施质量达到风险评估及技术方案的要求。
三、实行“精准帮”,把好“质效关”。一是专家组提前介入,精准帮扶。生态环境部门通过走访检查等方式提前告知防治要求、梳理难题,明确专班,重点邀请省级专家8名,成立专家组,提前介入,开展精准帮扶,对修复方案、施工方案、监理方案、效果评估方案提出专业完善方案,并提出有效可行的二次污染防治措施,及时解决重点项目地块涉及土壤污染防治的各种疑难杂症。二是指导与执法并行,协助推进。每年对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开展业务培训,指导企业做好污染防治。同时,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执法、应急处置联动,办理嘉兴首个未履行土壤污染防治责任案。柔性指导和刚性执法协同推进,确保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长效落实。三是分区分时跟踪问效,加速提质。针对修复时间较长、难度大、后续用地紧迫的情况,在修复活动开展前提早确定效果评估单位,根据修复工程的进度安排分区域、分阶段同步跟踪开展效果评估工作。同时生态环境部门每月开展一次督查,局领导带队常态化现场跟进,随时督促责任人规范高效落实治理措施,实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质效并重。
原标题:(改革之声)嘉兴海宁市建立土壤污染协同联动机制 保障高效安全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