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明星企业
超大城市是引领发展的风向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是超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道“必答题”,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的重要工作。
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周骅近期阐述了超大型城市水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和思考,他指出,水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要遵循水的社会循环、自然循环,重点是对水的核心特质——资源性进行充分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源头到源头的系统思考、系统施治。周骅系统梳理了上海水务发展的基本特点和不足,分享了应对办法,为其他城市排水系统格局的改造提升提供了借鉴。
01
上海中心城区供排水基本情况
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成立于2014年,隶属于上海城投集团。目前,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是全国单体城市综合水处理能力最大的企业之一。
目前,城投水务集团主要负责上海中心城区和部分郊区的原水供应,自来水制水、输配和销售,雨水防汛和干线输送,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以及供排水投资、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环境研发等,形成了水务全产业链。具体管理青草沙、陈行、金泽三大水库,原水供应能力占全市98%,污水厂处理能力占全市71%。
近年来,经过业务整合及转型发展,城投水务集团已转型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水务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主体和城市安全运营主体。2022年集团的供水水量为20.7亿立方米,污水处理量达到21.8亿立方米,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 99%以上,污水厂出水水质全面优于一级A排放标准,污泥有效处理率达到100%,实现零填埋。
上海陆续颁布了三个行业规划,对供排水行业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海市供水规划(2019-2035年)》提出规划远期最高日需水量1300-1400万立方米/日,到2035年供水水质满足直饮需求;《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 (2020-2035年)》提出利用“绿+灰”控制溢流污染,规划新增调蓄容积900万立方米;《上海市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泥处理处置规划(2017-2035年)》提出“5010”的总体布局,中心城区规划建设设计规模120万立方米的竹园四期污水厂和175万立方米的白龙港第二污水厂。
同时,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在水务发展上遇到一些困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口众多,产业规模巨大,对水的需求量大、需求多样化;二是土地资源稀缺,建设用地紧张,复合要求高,集中和分散的矛盾永远存在;三是安全要求高,大厂较多,互救能力弱;四是城市关注度高,放大效应明显,容易促发舆情。
除此之外,上海水务在发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上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水源地的安全互补互济能力不足,流量和水质都“有求于天”,最大水源地面临咸潮压力;二是水能否直饮依然是行业和社会讨论的话题;三是水环境问题突出,尽管近些年上海对黑臭治理持续发力,也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雨天排水泵站放江仍然带来一些返黑返臭的问题;四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刚刚起步;五是水资源“既缺又不缺”,非传统水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
02
“从源头到源头”的上海水务实践
针对这些困扰和不足,上海城投水务采取了一些应对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周骅从四个方面分享了集团的实践和思考。
一、用极限思维、底线思维,开辟新水源地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上海全市自来水原水全部实现由水库集中取水,形成了“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水库型水源地格局。上海现有四大饮用水水源地,即长江陈行、青草沙、东风西沙、黄浦江上游金泽四大水库,取水比例约有七成是长江水,三成是黄浦江上游水,为上海市提供安全稳定的用水保障。
2022年,上海遭受咸潮入侵,在咸潮入侵导致取水口临时关闭的严峻挑战下,集团在水库之间互相“借水”或通过全市水网进行调水,付出艰苦的努力,保证了市民的日常用水。
为了进一步降低咸潮对于上海自来水供应的影响,集团决定将原定于“十五五”重大工程,提前到“十四五”实施,重点实施一批原水系统工程,让长江、黄河两大水源地能够进一步互联互通。
为了更好地保障上海水源品质,上海市领导和专家也在思考域外水源引水的可行性,目前主要有东太湖引水、沿江水库链、皖南调水等方案意向。对于开辟域外水源的这种“极限思维”,应该建立在确保水安全的“底线思维”之上,全面考虑安全性和不确定性,对水质、水量、水动力等各方面因素进行长期的观测和研究后,才能充分论证其可行性。
二、推动城市直饮的探索
实现可直饮的目标涉及原水、自来水厂、供水管网和二次供水等四大环节全过程。目前城市中的市政管网、二供环节还普遍存在欠缺。
上海城投水务持续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强化二次供水监管能力建设等措施,持续提升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水质,分类研究不同二供设施和龙头水的关系,龙头水出水水质基本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即可直饮标准。
在推进直饮水建设的实践中,上海城投水务建设了直饮水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在线监测、实时感知、模型算策、自控控制四大特点。其核心目标是尽力控制水龄,并且保持龙头水中适当的氯含量,确保其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该系统已于2023年6月在上海城投水务本部大楼投用。
同时,集团对照《城市高品质饮用水技术指南》分析水生产全流程,并逐步完善设施和管理,推动城市水务向更高层面发展。
三、污水片区“平战结合”下的连通
上海目前已经形成了污水“就地分散收集、长距离外排输送和集中处理排江”的模式以及石洞口、竹园和白龙港三大排水片区的格局。然而由于管网长距离输送的干线总管相对独立、互不连通,存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弱,无法停运检修;输送能力不均,无法统一调度等问题,对城市的水安全造成一定隐患。
针对这些难点问题,上海城投水务集团联合行业专家、规划部门研究编制了上海中心城区污水干线总管的互联互通方案,在方案基础上实施了连通管工程,提升污水处理片区的抗风险能力和安全保障制度,确保城市排水安全。
比如,竹园石洞口污水连通管工程,长度约2.7千米,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南段为:江杨南泵站—泗塘污水厂段管道,设计规模为6万吨/日,新建污水管道管径DN1000,长度约1.6千米;北段为:泗塘污水厂—泰和污水厂段管道,设计规模为10万吨/日,新建污水管道管径DN1500-DN3000,长度约1.1千米。项目建成后,可解决区域污水输送不平衡和缓解竹园污水厂末端溢流,进一步提升竹园和石洞口污水系统运行安全保障能力。
又如竹园至白龙港连通管工程是一根总长约19公里的污水连通管道,将占到整个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80%的竹园和白龙港两大污水处理片区连接起来,让两个片区之间的污水处理能力实现互联互通互补,缓解竹园地区在降雨情况下的污水溢流问题。
四、对“脏的雨水”的处理
近年来,上海水环境质量逐年提升,市民也普遍感受到河道更干净更美丽。但部分区域河道水质仍陷入了“治反复、反复治”的循环,其中泵站放江污染是导致水质反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消除竹园片区现阶段存在的旱天溢流、大幅削减雨天溢流的问题,集团投入建设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项目,新建120万m³/d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及120吨tDs/d的污泥干化处理设施,使得竹园片区污水处理能力将显著提升,对长江口近岸水环境质量保障、推动长江大保护提供更大支撑。
03
水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思考一、量变到质变和高质量发展
伴随城市的发展,水务行业从无到有,实现了系统的完善、规模的增长。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行业也在积极探讨利用精细化管理达到降本增效,编制了质量分级及“领跑者”服务标准,同时也不乏先进的治理技术和技术理论。周骅认为,这些都是水务行业由量而来的高阶发展,然而高质量发展的组成似乎还不完整。
思考二、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发展
周骅认为,水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是人民是对标美好生活向往,水务行业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的感知,需要达到四个方面:
首先是水资源,丰富不缺水,做到人人家里都有余粮;第二是水安全,从“看海”到雨景,从“可以使用”到“可以食用”;三是水环境,是清澈、鱼翔浅底、可观赏的;四是水文化,是可娱乐、有故事、有乡愁的。周骅表示,这些都是百姓对于水的美好追求,也是水务人努力实现的目标。
思考三、阶段性和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站在用户的角度,周骅将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水安全。上海市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水源地、污水管网的互联互通等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安全的探索和研究;
第二是水品质。上海城投水务实施了推进直饮水、雨水污染的治理的工作,在土地的复合利用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比如2023年,上海城投水务排水公司蒙自泵站正式对外开放。2021年,上海城投水务将泵站进行改造,采用一体化处理设施,集防汛、排污、调蓄、水处理为一体,旱天时可以处理混接污水及调蓄池内的初期雨水,雨天时去除雨水中COD、SS等污染物,缓解泵站放江对黄浦江带来的水污染影响,同时处理之后的水质也达到了二级以上标准,可用于花园内的浇灌和喷泉用水,极大地利用了雨水效能,节约了水资源,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现代排水理念。
第三是水资源。目前,上海城投水务在水循环利用、新能源推广上采用了一些新技术,相关工作正在紧密开展。
“水务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服从和尊重水的社会循环、自然循环,核心是对水的资源性核心特质的充分认识”,周骅表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源头到源头”的系统思考、系统施治。
原标题:上海城投水务周骅:超大型城市水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