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各地政策
东莞出台美丽河湖评定新指引
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东莞市将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列为“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2022年12月,由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编制的《东莞市美丽河湖评定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经东莞市人民政府同意正式印发,成为全国首部由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出台的美丽河湖建设与评定技术方案,并评选出首批东莞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这一具有创新性的制度,填补了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在美丽河湖评定与建设方面的技术空白,为岭南水网地区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
构建科学合理、动态优化的评价体系
《指引》的出台,回答了市级美丽河湖“怎么建、如何评”的核心问题,将东莞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总的来看,《指引》具有以下特点。
构建起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指引》设置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四个层次,构建形成美丽河湖评定技术指标体系。具体来讲,以岭南水网美丽河湖建设与评定为目标层,设置共性指标、特色指标、公众满意度、资料完整性4个系统层。共性指标牢牢把握水污染防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转变这一主基调,以“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为目标导向,优先设置“水环境优美”“水生态健康”“水资源合理”3个核心要素层。为保障河湖长治久美,《指引》增加“长效管护”“示范引领”两个辅助要素层。以“水环境优美”为例,下设“环境质量”“控源截污”“人水和谐”3个指标层,分别对应水下、岸上及人群。除了共性指标,《指引》还设置特色指标,给予不同河湖自我阐述空间,突出特色亮点,讲好河湖生态环境故事。此外,公众满意度设置水体感官、亲水设施等核心选项,把河湖周边群众的直观感受、亲水意愿作为主要考量指标。
合理设置评价指标权重。美丽河湖评定总评分由共性指标(80分)、特色指标(5分)、公众满意度(10分)、资料完整性(5分)组成,总分为100分。其中共性指标分为水环境优美(30分)、水生态健康(20分)、水资源合理(10分)、长效管护(10分)、示范引领(10分)。共性指标中,水环境质量现状(6分)分值最高;水环境质量改善(5分)、污水处理效能(4分)、自然(生态)岸线(4分)、水生生物多样性(4分)等指标分值紧随其后。差异化的分值设置既强调对河湖现状的客观评价,又能对今后河湖保护与建设形成正向引导。特色指标(5分)旨在鼓励参评河湖凝练总结自身特色,若提出一项具有东莞或河湖属地特色的指标则加2.5分。公众满意度(10分)旨在通过问卷抽样调查和舆情分析了解公众对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成效的满意程度。
形成动态的评定体系。美丽河湖的评价要应用《指引》确定的指标来反映美丽河湖总体状况或某一方面的生态环境水平。以行业历史数据资料和专项调查监测数据为依据,按照方法对评价指标计算赋分,依据权重对要素层进行计算。评价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将河湖按照本底情况、功能特征、位置差异和治理成效等进行分类。合理设置优选库、次选库、基础库分数阈值,按照评定结果,将东莞市美丽河湖分为不同等级,在此基础上开展复核认定,最终评定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较低层级的美丽河湖可通过下一年度评定实现跃迁,较高层级的美丽河湖如在下一年度无法达到要求则撤销相应层级,最终形成“可上可下”的美丽河湖评定动态体系。
发挥顶层设计下的基层创新
《指引》是如何在落实国家美丽河湖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又能体现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实际的?
一方面,《指引》坚持“三水统筹”,引领美丽河湖建设。在水资源方面,重保障、强配置,力争在“有河有水”上实现突破。将生态用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美丽河湖生态水位划定要求,鼓励建设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在水生态方面,生境保护与物种保护“两手抓”,力争在“有鱼有草”上实现突破,鼓励河湖水域及其缓冲带等重要空间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逐步提升河湖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在水环境方面,水下看效果,岸上看效能,力争实现“人水和谐”,重点核查污水收集、处理效能,鼓励面源溢流污染防治,顺应公众对美丽河湖的向往,改善水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指引》注重实践创新,探索本土化指标与实施路径。东莞水网密布,部分河湖受潮汐显著影响,因此在水资源保障等相关指标设置中,着重考查河网联排联调机制建设情况,在鼓励维持生态水位稳定的同时,又要注重控制咸潮上溯对水环境的冲击。在指标阈值设置中,考虑东莞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现状,制定高于地区考核目标的污水处理厂BOD(生化需氧量)进水浓度(100毫克/升)作为美丽河湖评价阈值。另外,鼓励挖掘自身特色和亮点,对于共性指标中未能充分体现的方面,给予自我阐述空间,旨在展示不同河湖本底特色,鼓励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实现美丽河湖各项指标可监测、可统计、可评估。
《指引》的印发实施,有力助推了东莞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工作向体系化、系统化迈进。东莞市以《指引》为技术依据,按年度组织开展市级美丽河湖评定,以评促建,形成动态管理的市级美丽河湖清单。同时,将此项工作与国家及省级优秀案例申报工作充分衔接,构建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美丽河湖评定体系。东莞市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先行先试,可为其他地区深化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提供新的样板与范式。
在区域上,《指引》坚持“三水统筹”、以评促建,对地区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全局上,东莞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为切口,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带动各地实践探索,能够促进各地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共建、共享美丽中国的良好氛围,引领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的全民行动。
首批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出
今年4月,在首批东莞市美丽河湖之一的谢岗镇山水公园示范片区内,东莞市首次发现5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彩鹮,吸引全国各地观鸟爱好者前来一睹芳容。这不仅刷新东莞鸟类野外观测的记录,也是东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佐证。不过谁又能想到,这里过去曾是杂草丛生、低洼河漫分布不均的滩涂地呢。
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及评定是治水工作迈向“三水统筹”的重要实践及示范,根据《指引》的评定指标体系和评定方法,自2022年底开始,东莞市对全市河湖名录的河流、水库、湖泊、山塘等水体的美丽河湖建设及优秀案例进行评价。经过自评、专家复评、公众满意度调查和投票等多个环节,最终评选出包括长安镇茅洲河、麻涌镇华阳湖、万江街道“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中堂镇北海仔、企石镇东清湖、清溪镇清溪水、松山湖松木山水库、谢岗镇山水公园在内的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充分展示了东莞美丽河湖建设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东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正在由过去以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深莞共治的茅洲河,探索运用“全流域统筹”“大兵团包干”“全要素管控”等治水新模式,有效破解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难题,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而曾经发黑发臭的华阳湖,通过“腾笼换鸟”,构建“三水统筹”系统治理新格局,基本实现全域水质优良,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探索形成“治水、兴产、惠民”相融合的“华阳湖模式”。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东莞市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河湖水质逐步提升。在岸线全长11.8公里的万江街道“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关联的东江南支流水质由Ⅳ类提升至Ⅲ类,蟛蜞、跳跳鱼又“搬”回来了,鹭鸟也“住”下了。企石东清湖改造后,河湖水质由黑臭提升至V类及以上,部分指标达到Ⅲ类水标准。得天独厚的山湖环境,成为各类动植物的“天堂”,其中野生脊椎动物就有27目134属165种。
环境行不行,得问老百姓。清溪镇通过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河涌水质,带动流域水系的整治。随着清溪水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重点项目、高端人才集聚。在清溪镇北环路短短800米范围内,聚集了立讯、欧朋达、黄金谷等重点项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纷纷在清溪投资科创项目。“过去,散步都要绕道走。”家住清溪水附近的李小姐称,如今水清岸绿景美,“大家饭后有了好去处。”松木山水库中心区域水质基本稳定在地表水Ⅳ类,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大批游客环湖观光游览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山水相依,水城共融,市民群众纷纷点赞:“松湖烟雨越来越美了!”
原标题:【东莞】东莞出台美丽河湖评定新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