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大陈岛位于浙江省中部台州湾东南洋面,由上下大陈岛、一江山岛等29 个岛屿和83 个岛礁组成。大陈岛资源丰富、区位条件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政治地位特殊,现主要以发展渔业和旅游业为主,是一座传奇之岛、文化之岛、丰饶之岛,更是幸福之岛。低(零)碳试点建设以来,大陈镇在能源绿色发展、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减污降碳协同等方面进行部署,创新开展大陈岛“海洋蓝碳”(滨海地区碳核算和交易)省级试点项目建设,打造大陈碳中和数字化展厅,通过“双碳”大陈数字化平台建设,为普及低碳理念、宣传生态海岛和推进碳汇交易提供了重要窗口,被评为全省首批A等级低(零)碳乡镇(街道)试点。
经验做法
01 技术领航,打造清洁能源优化使用范本
在发电端上,打造以风电为主的生产模式。发挥风能优势,引进浙江星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打造了成熟的风力发电系统。目前,全岛共有34台750型风力发电机,总装机25.5兆瓦,年发电量约6000万千瓦时,减少4.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储能端上,打造以“绿氢”为主的转化方式。投运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示范工程,使用全国产化PEM(质子交换膜)制氢技术,实现了从清洁电力到清洁气体能源转化及供应的全过程零碳,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推特上向世界点赞该项目。
在运输端上,打造以低频为主的能源网络。国际首创海岛低频互联技术及风机低频接入技术,建成全球首条柔性低频输电海底电缆,可提高海上风电输送容量30%,实现陆岛两地电网间的电能高效互济。
02 降碳减污,深化未来乡村低碳场景设计
全民生活纯电化。全面淘汰岛上燃油车,推进海陆交通全电化,建设上下大陈新能源渡船。推出“绿电积分”,建设一批低碳民宿和养殖基地,实现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引进最先进的被动房技术,配以信息化宣传窗口和建筑节能模拟试验台,加快打造“低碳公厕”。
全域垃圾资源化。建成2个垃圾生态处理中心、21座智慧垃圾分类亭,拟采用生物干化工艺对垃圾进行低碳处置,预计每年减少2737吨二氧化碳排放。加快废水处理及低碳回收改造,通过“多点进水高效低耗生物反应器耦合复合湿地”工艺,每年能减少3533吨二氧化碳排放。实施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全程记录,减少新生产塑料的碳排放,现已与其他5个沿海县市区共同成立15个小蓝之家,通过海洋塑料垃圾的收集,已减少碳排放约1872吨。
全业生产减排化。建成全电水产养殖场,在水产增氧、水循环、黄鱼加工、冷藏、运输等环节开展“一站式”电能替代改造。加快渔船转型升级,减少38艘传统渔业捕捞船,将17艘休闲渔船投入运营。投资1.5亿元,建设大陈海域海洋牧场,在提升渔业收入的同时,提高海洋碳汇潜力,目前已建成鱼礁礁体426个,规模达10.5万立方米,成功上榜第三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03 点绿成金,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汇集高端智囊。聘请院士团队全程参与碳中和示范岛建设,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国环科院、上海海洋大学等国内权威机构,组成一名院士、一名国家优青、两名国家青年千人、三名博士后、多名博士的团队,为碳汇测量、统计、交易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撑和全过程服务。通过前期大量的基础调查和检测分析,岛上每年能源活动碳排放约4713吨、农业活动碳排放约178吨、废弃物碳排放约365吨,陆地生态系统可固碳1683吨、海洋生态系统可固碳3611吨、渔业活动可固碳1869吨,综合评估碳收支额为每年负1907.04吨。
突出项目导向。吴丰昌院士团队对大陈海域和陆地进行系统性的调查和采样,采取模型推导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性地评估大陈岛陆地、海洋的碳汇潜力,充分论证碳汇核算体系,以新能源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引进低碳工艺,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构建区域碳核算体系,开展碳汇交易,实现两山价值转换。
立足惠民富民。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岛上森林、渔业和风力发电、岛礁等都纳入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建立生态产品账户系统,赋能岛上村集体、渔民、经营户和旅游公司等,实现生态致富。大陈岛贻贝养殖固碳项目通过线上拍卖形式,其2223吨贝类碳汇由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105000元成功竞拍,完成了全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该笔碳汇交易款将通过惠民公司共富基金按比例合理分配,发挥小资金撬动并激励产业发展,完成海洋蓝碳价值转换,实现生态共富。
今后,大陈镇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继续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深化“海洋蓝碳”试点成果,拓展海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开拓一条新时代的“垦荒路”。
来源 |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
编辑 | 王雯 陆俊超 审核 | 杨贡江 签发 | 陈利
原标题:“碳”索之路|大陈岛:以“绿色能源”开发深化“海洋蓝碳”成果